文档详情

第二单元 7.包身工 重难点讲解(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发布:2024-08-20约1.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作者使用了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中外资本家残酷剥削包身工的无比痛恨之情。

2.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哪几方面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可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流着泪写的,我们是流着泪读的。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对他们进行鞭笞。③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哀之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精于营构全面逼真

(1)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着重描写、刻画富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

虽然《包身工》带有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但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人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别是通过对“芦柴棒”烧火做饭、被逼带病出工及下工搜身的三次细腻的描写,具体、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精于艺术营构,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做逼真的描绘。

《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联系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丝带缀上一颗颗闪光的珍珠,显得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上,作者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生活细节,做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文章对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

文章对粥的描写,使人立即联想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人仿佛听到了她们饥饿的呐喊;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们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的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包身工》主要是叙事,它向人们述说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剥削阶级的种种罪行,但在关键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伴随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它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做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笔法灵动,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