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耕作学复习资料.doc

发布:2017-02-07约1.3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耕作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生产力:光合生产力、作物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较短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作物生产力(完整的作物生长周期):某一作物单位面积生长周期内最终形成的有机物数量。 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每年的有机物生产量。 经济生产力:以经济产物的生产量为标准(谷类籽粒,蔬菜的可食部分,棉花的絮,瓜果的果实,饲料的可用部分) 等效生产力(标准生产力):以产品主要功能(使用价值量)表现力为标准。如作为纤维用,可用纤维量、价值。 生产潜力:由生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和生物生长环境条件决定的人类技术控制下的可能获得的最大生产力。特点:潜在性(现实不可达到)、现实性(可向其迈进)、极限性(不可超越的界限,可以不断地靠近) EP=产量变化百分率/总资源量变化百分率,用于衡量产量对资源的敏感程度,如EP=0.8,表示资源增加1%,产量增加0.8%。 第二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农业资源:能被人类的活动转化为资财的一切。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生产资源,包括劳畜力与机械、电力与燃料、化肥与农药、资金与技术等。 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的所有环境要素,包括无影响的要素。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总和。 (基本)生活因子:生物的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环境因子,包括光、温、水、肥、气。 生活因素的特性:1.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代替性:每一种生活因子均发挥着独特的生理功能,不可缺少,也不可代替。栽管上不一定同等重要。2.作物的产质量是全部生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生态因子。 耐性定律:各种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适应的范围,过多、过少都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活动。 耐性范围:生物对生态因子的最大忍耐量和最小需求量之间的差异(生态幅、生态价)。其特点:1.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2.一种生物不同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3.一种生态因子的状况会影响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4.对多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地理分布范围也很广 高效辐射段(红橙、蓝紫光),绿光不易吸收;热量辐射段(红外波段) 红光利于醣的合成,蓝光利于蛋白质合成,利于甜瓜发育生长,果实早熟20天,糖分和维生素增加;紫色薄膜对茄子增产;蓝色薄膜对草莓增产,对洋葱不利;紫外光抑制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植株健壮;散射光利于光合作用。 ≥0℃ (活动)积温(喜凉作物起始温度);≥ 10 ℃ (活动)积温(喜温作物起始温度) 无霜期:一年内连续无霜日平均数 干燥度K=(0.16×Σt)/r(Σt: ≥10℃ 积温,r: 同期降水量) 潜在蒸发蒸腾量(PET):土壤和植被共同的最大可能蒸腾量(土壤水分充裕、植被全部覆盖地表,决定于辐射、温度、风速等)。 湿润指数(MI)=P(降水量)/PET 地下水深:地下水位距地表距离 过境水量:流经本区域的地表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消耗水分量 耗水量=消耗水分量/产量 海拔高度,影响温水光进而影响土等资源: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海拔升高,降水增加;海拔升高,光增强。 第三章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作物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与配置(作物的区域分布、田块分布)的总称。 作物布局受生态适应性和人类干预能力的双重控制 C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光饱和高,光和效率高、二氧化碳补偿点低,水分利用率高,不适合弱光下生长、低温下生长) C3作物:麦类、薯类、稻、棉、甜菜(中低温条件相对较好、适应性更广) 喜光与耐荫:喜光作物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高,耐荫作物则相反;大多数大田作物均喜光,大豆、马铃薯等相对耐荫;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和生育时期耐荫程度不同。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感光性不同:早稻、中稻、晚稻;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 喜凉作物(大于等于10度积温,生长盛期适温:15-20度),分为耐寒型与耐霜型。 喜温作物(大于等于10度积温,不耐霜,生长发育盛期适宜温度:20-30度),分为温凉型、温暖型与耐热型。 作物所需的积温相对稳定,但也在一定程度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作物对水分的应用类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