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参考教案.pdf

发布:2024-02-14约4.1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曾国明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

一、课程标准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朝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二、教学内容分析

A.教学内容地位、特点分析:

1.地位特殊、高度关联、暗线涌动:本课是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的第八课时,也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

课(除活动课外),地位特殊。本课与前面学过的清朝政治、经济内容高度关联,这是本课

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暗线。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内容,本课所讲的文学

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国家的高度统一、民族交融加强、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政治、经济领域也出现了新现象,社会

巨变,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沃土:政治上,清朝前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日益

腐朽,官场腐败,阶级压迫日益深重,人们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经济上,商品经济很发达,

商品经济的自由买卖促进了人民思想上反抗阶级压迫、追求自由、摆脱人身束缚的愿望不断

增强。而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扩大和市民增多,市民阶层对通俗的文学艺术有着强烈的

渴求。这使得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小说、戏曲迅速发展起来。总之,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

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又是以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为基础的。本课本单元是向学生

渗透唯物史观的好素材。

2.教学资源得天独厚、跨学科气质明显,挑战与机遇并存:

本课两个栏目一个是文学,一个是艺术领域的昆曲和京剧,属于并列关系。加上配套的

七年级下册地图册和经典的文艺视频和片段,使得本课教学资源涉及语文、历史、地理(地

图册中徽班进京这幅是分析徽戏特色、京剧形成原因的绝佳资源)、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既给师生增加了教学难度,也更给了师生本课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也符合教育

部门提倡的跨学科教学指导思想。

B.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红楼梦》、京剧。

学习难点:京剧的产生原因。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基础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问题分析能力有待

提升,需要老师搭台阶进行引导。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四

大小说有一定了解。新课可以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上予以构建。教师可以适当融合地图册和

《红楼梦》及昆曲、京剧的经典视频和片段拓展教学资源。

四、教学目标:

1.掌握《红楼梦》的作者、问世时间、主要内容;理解《红楼梦》的价值。掌握清朝前

期戏曲的主要种类、昆曲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品、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掌握京剧发展历程、

广泛流传的原因。理解京剧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自学与阅读能力与简单的分析概况能力。

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

2.通过《红楼梦》相关视频和经典片段欣赏和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分析《红楼梦》的艺

术表现手法和思想主题。通过昆曲与京剧典型片段对比欣赏和课本知识的学习,归纳昆曲和

京剧的各自特点。通过徽班进京彩图分析并理解徽调特点和京剧的成因。尝试用时空观念去

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

3.通过《红楼梦》与戏曲价值的欣赏和理解,增强对我国古典文化的认可和自信。理

解昆曲和京剧盛衰之因,提升自我对传统文化的关切和传承、创新意识。

五、设计理念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主要内容由学生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师为主导,起好引导、铺台阶、升华的作用。教师与学生要良性互动,教师及时反馈学生

学习状态,学生能自我意识学习状况。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播放87版电视连续剧主题曲《红楼梦》视频,要求学生判断是哪部电视剧主题曲。

设计意图:音乐开头,提问激趣,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

一、《红楼梦》

环节1:出示《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世背景。明确清朝前期的时间概念。

设计意图:为学生理解《红楼梦》的思想主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