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其他课程中的德育渗透.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 一、学科德育的提出 二、学科德育的理论基础 三、学科德育的实现 一、学科德育的提出 (一)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 (二)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三)从“学科渗透”到“学科内生” 盐与汤 返回 二、学科德育的理论基础 (一)学科学习与道德学习的内在统一性 1、知识中蕴涵价值 2、各科教学包含价值 3、真善美的内在联系 (二)学科德育的特性 1、间接性 学科德育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或载体。 2、情感性 3、随机性 返回 三、学科德育的实现 ●体现学科特色(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艺术学科等) 人文学科 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怀 科学学科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小学社会课“青藏高原”:两条主线,一是展示“世界屋脊”的地理位置、植物生长种类及变化;二是世界屋脊的地方文化与风俗习惯。 科学性与人文性,游戏、认知、激趣、陶情 艺术学科 音乐的育人力量:科利亚、《老厨师》 ●教学过程的德育化 课堂教学中的民主与尊重、竞争与合作(画自己)、精神愉悦等 小学三、四年级课堂交往与合作技能 “听取”发言要专心,注视对方动脑筋。 “说明”紧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 “求助”别人有礼貌,得到帮助表谢意。 “反思”自己有勇气,肯定别人得诚心。 “自控”守纪勿喧哗,依次发言从多数。 …… 新课程改革理论补充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课程的首要功能因课程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关于课程结构的调整问题 1、课程类型 按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2、课程结构的调整针对的是课程类型的单一 3、如何理解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保持恰当的比重。 综合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如科学、艺术、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等(小学阶段以综合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增加综合实践活动 选择性:体现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三面向: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论及教学改革理论补充 教学观 1、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对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织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2、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 3、从教学的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来看: 教学的结论,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重结论,也重过程。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 4、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传统的分科教学的关注重心是学科,而不是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重点表现: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发展潜能、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独特性和差异性)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责权主体)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