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目录;第十一章远缘杂交育种
第十二章抗病育种
第十三章抗虫育种
第十四章抗逆性育种
第十五章牧草品质改良
第十六章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牧草及饲料作物良种繁育
第十八章牧草及饲料作物田间试验
第十九章饲用玉米育种
第二十章燕麦育种
第二十一章苜蓿育种;绪 论§-1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及良种的作用;1)概念:育种学——研究改良现有品种并培育创造新品种的科学;研究改变牧草、饲料作物种性(遗传性)的科学。良种繁育学——研究品种选、繁育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为育种工作的继续,是育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任务:①根据生产需求,不断改良现有品种。②利用现有品种资源,培育创造新品种。③加速优良品种的繁殖推广,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2.课程特点
1)着重牧草产量和品质,品种特征,特性的一致性比较次要;
特征—人的感官直接感觉到的性状
特性—人的感官直接感觉不到,但用仪器能测定出来的状;
特征+特性→性状
2)适应性、抗逆性性状的育种较重要
3)牧草大多数为多年生,新品种培育耗时多,周期长;
4)许多牧草异花授粉,或自交不亲和;因而遗传性不一致,需隔离;
5)许多牧草可无性繁殖,因而可建立无性系育种;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生物进化论为理论依据
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变异、遗传与选择是育种工作中创造、稳定、选择优良变异的理论依据
2) 与遗传学的关系
遗传学 是育种的理论基础,指导育种实践。
育种学 是遗传学的实践,经总结、提高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遗传学理论。
3)与栽培学的关系
栽培学:根据生物学特性的需求,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或生长发育条件),为外因。
育种学:改良种性,使品种更好地利用环境条件,内因。
要求:处理好内外因的关系,实现良种、良法的结合;4)其它有关学科: 学好牧草育种学需要具备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植物生理、植物保护、气象学、土壤学、家畜饲养学、生物统计等方面的知识。5)生物新技术: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计算机等;二、品种的概念与作用;特点:①是生产上使用的概念,是一种生产资料,要在 生产上发挥效益;②具有相对一致的特征特性;③具有地区性;④具有时间性;⑤具有相对稳定和一致的遗传性;⑥具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和种子数量:育成品种 50~100亩;地方品种:1000亩以上;⑦通过一定的育种程序: 杂交→ →选择→ →品比→ →区试→ →种繁⑧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登记。;种:
①分类上的基本单位;
②同种植物个体间无质的差异;
③同种植物要求相似的环境条件;
④生物学特性上无质的区别;; 育成品种又可分为:①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 自花授粉植物→株间杂交→选择→纯系品种, 特点:同质、纯合(防异花授粉、防杂)②开放授粉群本 (open pollinisation cultivar): (针对异花授粉植物而言) 特点:异质、杂合 近交、自交 要衰退③杂交种(Hybrid):AⅹB→F1→选择→杂种 特点:个体基因型高度杂合,群体高度同质; 亲本最好纯合④无性系(clone):从杂合亲本品种杂交第一代实生苗中选出的无性系 特点:个体杂合,群体同质⑤多系品种(混系品种):;3)优良品种的作用 a.提高牧草产量b.改善品质 c.提高牧草的抗病虫能力:d.提高抗逆性e.改良沙化,退化草地:f.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和美化环境:;第一章 育种目标 ; 2.意义
制定育种目标是开展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选育新品种的设计蓝图,也就是在一定地区的自然、经济及耕作栽培条件下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的具体指标。
从育种过程看:
育种目标→ →选材→ →育种技术手段→ →后代选择→ →田间试验→ →良繁
因此,育种目标是育种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关系到育种的正确或成败与否。;二、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反映当地生产发展的要求
分清主次,明确具体落实到品种的性状上
如锡盟地区寒冷,气温低,无霜期短,成为生产上主要的限制因子,因此培育抗寒,早熟的品种→目标
要注意品种组合—选育多个类型的品种,在生产中品种搭配
要有预见性,应能适应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综合范例:紫花花蓿育种目标:
北纬400以北(北京为界):抗寒,耐旱,部分地区耐盐碱;
北纬400以南的河北、山东:产草量高的抗病虫品种。;
§-2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一、自然选择条件下生物变异的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