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第一节6-1.doc

发布:2016-12-08约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6章 第1节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用的是环保型燃料——丙烷(C3H8),悉尼奥运会火炬所用燃料为65%丁烷(C4H10)和35%丙烷,已知丙烷的燃烧热为2221.5 kJ/mo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奥运火炬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量转变为热能和光能 B.丙烷的沸点比正丁烷高 C.丙烷、空气及铂片可组成燃料电池,在丙烷附近的铂极为电池的正极 D.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3H8(g)+5O2(g)===3CO2(g)+4H2O(g) ΔH=-2221.5kJ/mol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出A项正确;B项,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正丁烷的相对分子质量,应是正丁烷的沸点高;C项,燃料电池中通入可燃性气体的一极应为负极;所谓燃烧热是指 1 mol可燃性气体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而D项中的H2O是气态,不是稳定氧化物。 答案:A 2.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 ①液态水汽化 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③浓硫酸稀释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⑤ D.②④ 解析:放热反应有⑤,吸热反应有②④;液态水汽化是吸热过程,浓硫酸稀释是放热过程,均为物理变化。 答案:D 3.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用下列两种方程式表示: 2H2(g)+O2(g)===2H2O(l)+Q1 kJ H2(g)+O2(g)===H2O(g)+Q2 kJ Q1与Q2的关系为 (  ) A.Q1=Q2 B.Q2Q1 C.Q12Q2 D.Q12Q2 解析:反应中释放的能量既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有关,又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由于气态水液化要放热,故Q12Q2. 答案:C 4.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生成CO2和液态水,放热Q kJ.经测定生成的CO2恰好被100 mL 5mol/L的KOH溶液吸收生成K2CO3,则热化学方程式:C4H10(g)+6.5O2(g)===4CO2(g)+5H2O(l)的ΔH为 (  ) A.-16Q kJ/mol B.+16 Q kJ/mol C.-8Q kJ/mol D.+8Q kJ/mol 解析:先求CO2的物质的量,由2KOH+CO2===K2CO3+H2O知n(CO2)=n(KOH)=×0.1 L×5 mol/L=0.25 mol.由生成0.25 mol CO2放热Q kJ,可知 1 mol C4H10完全燃烧生成 4 mol CO2放热 16Q kJ,因为是放热反应,故ΔH=-16 Q kJ/mol. 答案:A 5.(2009·天津理综高考)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kJ/mol Na2O2(s)+CO2(g)===Na2CO3(g)+O2(g) ΔH=-226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O的燃烧热为283kJ B.上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kJ/mol 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解析:A错,燃烧热的单位应是kJ/mol.B项,图中没有标注物质的系数.C项,由CO2(s)===CO2(g) ΔH0及盖斯定律可知C项正确.D项,当反应放出509kJ热量时,参加反应的CO为1mol,电子转移数为2×6.02×1023. 答案:C 6.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一定不能发生 B.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一定是中和热 C.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知:C(金刚石,s)===C(石墨,s) ΔH0 D.在101 kPa、25℃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285.8 kJ/mol 解析: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可以通过吸热使反应发生;强酸与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不一定为中和热,如浓硫酸反应过程中首先溶于水要放热,使热量的数值大于中和热,所以B项错;对于D选项,因为2 g H2相当于1 mol,故所写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放出的热量应为571.6 kJ,故ΔH=-571.6 kJ/mol;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知石墨的能量应比金刚石低,则由金刚石转化成石墨应该放热,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7.在研究物质变化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物质变化时所引起的化学键及能量变化.据此判断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金属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