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ppt155).pptx
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第一节收益的概念;1、资本;(2)会计学中的资本;2、收益;(3)经济收益;经济收益以实物资本保持概念为依据它强调收益是企业所有财富的增加,是在实物资本得到保持的前提下,企业本期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经济收益的主要特征:;(4)会计收益;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假定;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假定;传统会计收益的缺点;;“扩展的会计收益概念”;扩展会计收益概念;葛家澍教授和刘峰教授;5.1.2盈利、净收益、综合收益与利润概念;东南大学远程教育;我国现行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规定;5.1.3收益与资本的关系;;第二节收益的确认与计量;经济学的收益概念确定收益;(1)财务资本保全;(3)实物资本保全
;2、收益计量模型;四种不同的资本保持模式;[案例5.1];五条主要结论:;;;;5.2.2收益的确认;本期经营收益观的特点;第二,本期与非本期收益的区分。;2、全面收益观;持这种收益观计量收益的理由是:;(2)按全面收益观编制的损益表更具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东南大学远程教育;3、本期经营收益观与全面收益观的主要区别;FASB第16号公告;4、收益的确认原则;什么是收益?;收益何时实现?;(2)收益确认的稳健性原则;5.2.3收益的计量;2、货币计量单位;经济学家的观点;3、收入与费用的配比;(1)成本;会计学家对营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过程描述为;传统会计依据配比原则计量收益的主要优点;配比原则所存在的主要缺陷;第三节收入与费用和利得与损失;(1)传统的收入定义;(2)收入是企业在报告期内、导致权益增加(不含所有者投入所引起的增加)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其他增加,或流出的节省。;(3)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第一种论点的收入定义;2、收入的确认标准;FASB;IASC;我国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东南大学远程教育;3、收入确认的具体方法;(2)在销售前确认收入;(3)在销售后确认收入;(4)非营业收入的确认;5.3.2费用的配比;2)APB在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中将费用定义为;3)FASB在1985年的第6号概念公告;4)IASC;5)广义的费用定义与狭义的费用;6)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费用的确认规则;(1)结合因果关系确认费用;配比原则的运用;东南大学远程教育;5.3.3利得和损失;1、APB关于收入概念;3、损失与费用;第四节收益与现金流量;5.4.2现金流量的分类;4、我国会计准则;5、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分析评价
主要是看企业已实现的收益是否已为变现的收益,以此来评价企业收益的质量。;(3)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亦称营业利润变现率。反映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有多少是流入的现金利润;(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亦称净利润变现率或净收益变现率。;第6章资产计价理论
;第一节资产的概念与确认标准;6.1.1
资产的概念;2、借余观点;3、成本观点;4、经济资源观点;5、经济利益观点;6.1.2
资产的确认标准;二是未来经济利益决定论。;第一,资产蕴含着可能的未来利益;第二,特定的个体对其具有排它性的控制权;第三,产生上述利益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未来经济利益”决定论确认资产的标准中,明显地存在着与实际经济活动不相应点,具体表现在:;东南大学远程教育;第二节资产计量属性;6.3.2资产计量的目的;1、作为收益计量的一个重要步骤;传统资产计量的局限性;2、向投资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3、向债权人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计量的目的可分为两类:;6.2.3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1、选择计量属性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1)计量对象。;(2)计量环境。;2、资产计量属性的种类;(1)投入价值与产出价格;(2)资产计量属性的划分(参见表6-1):
;(1)历史成本;东南大学远程教育;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这两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
所谓会计要素的计量实际上多是指资产的计价。
按照不同的会计环境、不同的计量目的。不同的计量要求,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资产计量模式。
;6.3.1
名义货币单位下的资产计价模式;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2、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现行成本的缺点;3、现行价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1939年麦克尼尔在其《会计中的真理》一书中就认为;现行价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的局限性;4、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的意义;5、公允价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6.3.2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下的资产计量模式;1、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计量模式;(2)具体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