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小麦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种植的农作物,在人类的营养摄入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小麦是世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是全球约35%-40%人口的主食,同时还是最重要的贸易和国际援助粮食。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常年产量约占全球小麦总量17%,中国粮食总产量22%。河南是全国最适宜种植小麦的地区,也是全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1/4强。小麦可持续生产,不仅对国际粮食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定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技术规程。规范了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与生产技术,通过明确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去杂去劣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统一生产流程,确保良种纯度、种子质量及淀粉含量的稳定性,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了高淀粉小麦品质特性本规程结合高淀粉小麦的生物学特性(如淀粉含量≥75%),通过科学施肥、精细整地、合理播期等措施,优化栽培管理,维持其遗传优势及功能特性,满足食品加工等产业对高淀粉原料的需求。提升了良种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通过引用国家标准(如GB4404.1、GB5084等)和行业规范(如NY/T2911-2016),整合现有技术成果,降低生产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高效农业模式发展。
制定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技术规程为河南省及同类生态区的高淀粉小麦生产提供统一技术标准,减少生产环节的随意性,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助力农业产业升级。通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如种子纯度≥99%、淀粉含量检测)和去杂去劣措施,确保良种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从源头保障小麦生产的优质、安
全。将高产栽培技术(如磷钾肥精准施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转化为可操作标准,帮助农民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单产和淀粉含量,增加种植收益。高淀粉小麦在食品加工(如淀粉制品、功能性食品)中具有特殊价值,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需求,增强区域农业竞争力。通过秸秆还田、土壤保护(如GB15618)等生态友好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为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高淀粉小麦良种推广与产业扶贫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标准的编制旨在通过技术集成与规范化管理,实现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的提质增效,同时兼顾生态保护与市场需求,对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任务来源
《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技术规程》由淇县农业农村局提出立项申请,河南省农学会归口,2025年2月申请立项,并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立项评估,在中国团体标准网站进行立项公示。由淇县农业农村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组织编写。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
本规程遵循注重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原则,并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确保标准的规范可靠及可操作性。
本规程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
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三、编制过程
《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制过程,经历了基础研究与草案编制、规程起草、立项、征求意见、送审和报批等阶段,具体如下:
1、基础研究与草案编制阶段
2025年以来,淇县农业农村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针对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小麦育种及栽培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对不同品种高淀粉小麦的生长特性、淀粉积累规律进行观测,研究土壤条件、栽培措施对高淀粉小麦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高淀粉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的各项技术进行集成和融合,初步编制形成“规程”草案。
2、标准起草阶段
淇县农业农村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成立标准起草小组,组织起草小组人员并邀请小麦育种、栽培、种子质量检测等领域专家,召开“规程”草案专题会议。专家们对规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展开深入讨论和论证,比如探讨良种繁殖过程中原种选择的标准、去杂去劣的最佳时期和方法;研究良种生产中地块选择的关键指标、田间管理措施的量化标准等。同时,对规程适用范围、规程架构、规程主要内容、规程的规范和术语等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和明确,最终形成标准初步文本。
3、规程立项阶段
由淇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