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怎样搭得高(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第3课时怎样搭得高(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3课时怎样搭得高(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3课时,内容为《怎样搭得高》。主要学习以下内容: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搭高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搭高比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①
①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出结论。
②学会搭建不同的高结构,并能够比较它们的稳定性。
2.教学难点,①
①学生如何将抽象的三角形稳定性概念与具体的搭建活动相结合,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内化这一概念。
②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如何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技巧。
②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问题,如结构不稳定、材料不足等,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积木块、搭建平台、计数器、测量工具
-课程平台:实物教具展示架、多媒体教学设备
-信息化资源:搭建过程视频、稳定性分析图表
-教学手段:实物操作演示、小组讨论、游戏竞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积木块,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积木块可以搭成什么形状吗?”引导学生思考积木的搭建可能性。
-回顾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我们之前学习了什么形状的稳定性?你们还记得吗?”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的稳定性以及搭建高结构的方法。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搭建高结构的实例,如三角形塔、四边形塔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形状的稳定性。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搭建不同形状的高结构,并观察和记录稳定性情况。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进行搭建比赛,要求搭建出既高又稳定的高结构。
-教师指导:在学生搭建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搭建方法。
-交流分享:每组派代表展示搭建成果,分享搭建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学习。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搭建高结构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稳定性现象,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用积木搭建一个高结构,并尝试用不同的形状和材料进行搭建,记录搭建过程和结果。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在搭建过程中发生意外。
6.教学活动安排
-导入环节:5分钟
-新课呈现环节:20分钟
-巩固练习环节:30分钟
-课堂总结环节:5分钟
-作业布置环节:5分钟
7.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搭建成果:评价学生搭建的高结构的稳定性、高度和创意性。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8.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讲解不清、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三角形和四边形,并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描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验证这一特性。
-学生能够理解搭建高结构时,如何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2.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了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沟通和协作,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3.情感态度方面
-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学生在搭建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我效能感。
4.应用能力方面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家中的家具摆放、装饰设计等。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