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与反应》(说课稿)2023-2024学年苏教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docx
《刺激与反应》(说课稿)2023-2024学年苏教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刺激与反应》(说课稿)2023-2024学年苏教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刺激与反应》(说课稿)2023-2024学年苏教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本章节主要围绕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原理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了解生物体如何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相应反应。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和结论的科学方法;增强生物意识,理解生物体与环境互动的基本原理;提升信息加工能力,能够从实验数据中提取信息,形成科学解释;同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生物现象充满好奇,但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了解,但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认识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有待培养。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互动式、体验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土壤、植物等)、实验记录表格。
-课程平台:科学教学平台,用于展示教学视频、实验步骤和在线讨论。
-信息化资源:生物图片库、科学实验视频、相关科学网站链接。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多媒体演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刺激与反应”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植物是如何对光、温度等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生物体如何感知外界刺激。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刺激与反应”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实例视频,引出“刺激与反应”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生物体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激素等途径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植物向光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亲自体验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植物向光性实验”,体验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如何对刺激做出反应。
-实践活动法:设计“植物向光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如何对刺激做出反应,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记录家中植物或动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刺激与反应”相关的拓展资源,如科学杂志、在线实验视频等。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观察日记”,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刺激与反应”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