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 郭绍虞_中国文学批评史(一).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 郭绍虞_中国文学批评史(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
绪论
一、文学批评的产生
文学批评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之后。在文学产生并且相当发展以后,于是要整理,整理就是批评。经过整理以后,类聚区分,一方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的不同,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之“本同而末异”,于是也就认清了文章的体制和风格。所以《诗赋略》在《艺文志》中占有一席地位,也是批评的开端。于次,再要选择,选择也就是批评。选择好的,淘汰坏的,不能不有一些眼光,这眼光就是批评的眼光;同时也不能不有一些标准,这标准也就是批评的标准。以前的目录学者常把总集与文史合为一类,是也有相当理由的。所以挚虞《流别》,李充《翰林》,也就成为文学批评的滥觞。这两种可以说都是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的。再进一步,于是再要给以一定的评价,这就是所谓品第,而品第就更是批评了。曹丕之于建安七子,就是在这方面开了风气的。但是这种批评,很容易凭各人主观的爱好,妄加论断,于是变得批评没有准的,也就更需要批评的理论作根据。于是为批评的批评也就产生了,这样,批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也再可以指导作家。到这地步,才发挥了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一点。这样讲,是说文学批评必须在文学相当发展之后,才能产生,才能发展,才能完成。可是,事实又不完全如此。文学批评和文学又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这两种都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生的。所以文学批评的产生虽在文学之后,但是只须文学在发展中有一点缺点,自然会有人看到而指出、而纠正。同时,也只须文学在社会中发生了一些作用或影响,也自然会有人肯定它的成绩的作用。所以儒家尚文尚用的主张和墨家尚质不尚文的主张,都透露了一些批评的理论,而后来的批评理论之所以能建立,还是以这种思想作依据的。所以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二、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又一是文学批评完成期。从周秦到南北朝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隋唐到北宋,是文学观念复古期。这两个时期造成中国文学批评分途发展的现象。前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又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因此,这两个时期的批评理论,可以说是跟着它对于文学的认识而改变它的主张的。至于以后,从南宋一直到清代,才以文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心,而文学观念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假使就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批评来讲,那么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这种文学批评的完成期。在这时期中,也有八百多年,因此再把它分成三个小时期:南宋、金、元为第一期,是批评家正想建立其思想体系的时期;明代为第二期,是批评理论各主一说极端偏向的时期;清代为第三期,是批评理论折衷调和综合集成的时期。在第三期中,即使偏主一端的理论也能吸收种种不同的见解以自圆其说,所以又成为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
这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从这简单的轮廓,假使再加以钩勒,那么可以再说得详细一些。
在文学观念演进期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周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又为一期。
为什么这样分呢?这是根据当时对“文学”有不同的含义,有不同的认识,才加以区分的。
周秦时期所谓“文学”,是最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所谓“文学”,是和学术分不开的,文即是学,学不离文,所以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文学”和“文章”也分开来讲了。
他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之为“学”或“文学”。所以“文学”这名词,虽则和我们现在所称的意义不一样,但是不可否认当时有文学和学术的分别。这可以说是汉人对“文学”作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进到魏晋南北朝,于是对“文学”认识得更清楚,看作学术中间的一种,遂有所谓“经学”“史学”“玄学”“文学”的名称。到这时,“文学”一名之含义,始与现代人所用的一样,这是一种进步。不但如此,他们再于“文学”中间,有“文”“笔”之分。“文”是美感的文学,“笔”是应用的文学;“文”是情感的文学,“笔”是理知的文学。那么“文”“笔”之分也就和近人所说的纯文学杂文学之分有些类似了。
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方才对于“文学”获得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所以
这是文学观念演进期。
复古期也分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时期,北宋为第二期。
第一期取消了六朝“文”“笔”之分。他们以“笔”为“文”,所以反对骈
俪,看不起专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他们以“笔”为“文”,所以重
在内容,主张明道,不妨成为一些应用的理知的文章。他们标榜他们所作的是
“古文”,是“上规姚姒”以古圣贤人为法的文章。他们要“障百川而东之,回
狂澜于既倒”,所以态度是复古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