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名词解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播学之理论模式名词解释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的。他将传播活动解释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并按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5W“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第一次将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奠定了传播学的研究框架。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不完全,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是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的。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这个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但它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美国学者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提出,又称为循环模式
该模式没有提出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传授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 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这一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是也有一定缺陷。①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②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了大众传播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别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这特定的传播关系。这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联结性和交织性。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德弗勒提出。该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对噪音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但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过于简单。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在社会系统框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揭示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他们认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①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②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个模式包含了传播的几种形态;将传播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有利于对社会传播进行全面把握。赖利夫妇的模式仅仅是一个框架,并没有对框架进一步具体、细致的分析。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于 1963 年提出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复杂的社会过程。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其中包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