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学精品教学》第八章球菌-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728~1793年John Huntel将一个淋病患者的脓液接种到自己身上,以证实他认为可根据感染部位来区别疾病类型的设想,即淋病是发生在黏膜上,梅毒下疳则发生在皮肤上,结果由于合并感染淋病和梅毒,他最后死于梅毒主动脉炎。 1879年Neisser从35个急性尿道炎、阴道炎及新生儿急性结膜炎患者的分泌物中发现双球菌,并相继被许多学者证实,因而淋病双球菌现称奈瑟球菌。 新生儿脓漏眼 咽部涂片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球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 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惟一方法。 * 标本 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 分离培养 血浆凝固酶 发酵甘露醇 耐热核酸酶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阳性葡萄球菌 生长现象 色素,溶血, 生化反应 毒素检查 药敏试验 (四)微生物学检查 ELISA法 小猫试验 * 小猫试验 * 致病性葡萄球菌鉴定指标: 产生金黄色色素, 产生β溶血环, 产生血浆凝固酶, 能分解甘露醇, 具有耐热核酸酶、SPA蛋白 * (五)防治原则 注意 个人卫生 防 注意 消毒隔离 防止 医源性感染 消毒药物处理 治 药敏试验 防止 耐药性产生 自身菌苗疗法 *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已经成为医院型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菌,其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照成诊疗困难 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致病性 正常菌群,可引起多种感染,居病原菌第二位。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 * 致病机制 细菌胞壁外黏质 溶血素 选择性的吸附 引起感染 1.泌尿系统感染 2.细菌性心内膜炎 3.败血症 4.术后及植入医用器械引起的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凝固酶阴性、不能分解甘露醇及色素检查 选择对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敏感的消毒剂 治疗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 * 革兰阴性双球菌,无鞭毛,无芽胞,有荚膜和菌毛 对人致病: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 第四节 奈 瑟 菌 属 (Neisseria) * 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 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荚膜 呈肾形,成双排列 感染急性期 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is) 形态与染色 * 露滴样菌落 专性需氧菌 巧克力色培养基 初次分离培养 5%~10% CO2 保温保湿,立即接种 生化反应 培养特性 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 抗原构造与分类 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 分群 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 分型 脂寡糖抗原(LOS) 抵抗力 很弱 四怕 热 寒冷 干燥 消毒剂 主要致病物质 * 致病性 致病物质 主要是脂寡糖抗原(LOS) 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普通型 暴发型 慢性败血症型 三种临床类型 * 密切接触 咳嗽、喷嚏 Susceptible 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 Patients Carriers 流 行 病 学 60%~70%隐性感染,30%上呼吸道感染和出血点型,典型流脑仅占1%。感染后终生免疫。 流行特征:全年发病,以冬春为主,3~4月为高峰。 免疫性 体液免疫为主 * Sneeze can produce millions of droplets and aerosols. * 发 病 机 制(普通型) 上呼吸道 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1~2d’ ‘1~2d’ ‘2~5d’ 低热 咽喉痛 咳嗽 鼻塞 高热 寒战 头痛 出血性皮疹 休克 DIC 颅内压 剧烈头痛 喷射性呕吐 颈项强直 精神改变 * 流脑的瘀点瘀斑 * 慢性败血症型皮疹(散在分布的斑疹、丘疹、瘀点) *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分离培养与鉴定 脑脊液、血液、出血点渗出液、鼻咽拭子 保暖、保湿、立即送检,培养基预温 直接涂片镜检 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 巧克力(色)培养基 快速诊断 对流免疫电泳,SPA协同凝集试验 * 防治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控 流脑荚膜多糖疫苗 青霉素G * 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 革兰阴性双球菌 似一对咖啡豆 有菌毛,有荚膜 专性需氧, 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 培养特性 形态与染色 生化反应 只分解葡萄糖 氧化酶阳性 * 抵抗力 与脑膜炎奈瑟菌类似 对热、冷、干燥和消毒剂极度敏感 * 菌毛 外膜蛋白 脂寡糖 IgA1蛋白酶 淋病 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宿主。 主要通过性接触引起泌尿道和生殖系统炎症 新生儿 淋菌性结膜炎 新生儿由产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