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方氏头皮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失忆:以人字缝尖为顶点,向左前下方和右前下方分别划一条直线,与矢状缝成60°角,在这条直线上,离人字缝尖约7cm处 主治:头昏、头木、浮肿、大脑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失读症、失写症、记忆力减退、头痛。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疼、遗精等 7、书写:在以冠矢点为顶点 向左后方和右后方两侧各画一条直线,它们分别与矢状线成45°夹角,在这两条线上,距冠矢点3cm处 主治:书写功能障碍、失写症、手的精细功能减迟或丧失、手颤,额叶性共济失调、高血压、低血压肺气肿、皮层性浮肿、舞蹈病等 第三十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8、听觉 :在耳尖上1.5cm处 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幻听、眩晕、同侧偏盲、目痛、高血压、癔症、腹内胀满等 9、臭味:在耳尖前3cm处 主治:嗅、味觉迟钝,臭、味觉丧失,幻臭、幻味,急慢性鼻炎,各种音幻、记忆力障碍、变视症、头晕、偏头痛、流涎、感冒等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10、平衡:在枕骨外粗隆尖下2cm,旁开3.5cm 主治:眩晕、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眼球震颤、偏瘫、帕金森综合征、书写过大症、失调性构音障碍以及全身性共济失调等症 11、呼循:在枕骨外粗隆尖下5cm,旁开4cm,即风池穴内上方 主治: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肺气肿、眩晕、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感冒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一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头皮针是通过针刺头发覆盖区内的特定穴位,以资料全身各部分疾病的一种微针针刺系统治疗方案,是中西医学理论在针灸学领域中融会贯通而产生的一朵奇葩。 中国古人利用头皮部穴位治病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当见于《史记?扁鹊传》,《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头部经脉的记载。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头部穴位才成为一个完整的新的针灸体系。未几又有数种不同又相类似的头针取穴法相继提出。计50年代末的陕西方云鹏的陕西头针(方氏头针),60年代初上海汤颂延的上海头针(汤氏头针),70年代初山西焦顺发的山西头针(焦氏头针),等。 第二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此后,方云鹏考虑到本疗法的穴位都位于头顶头发覆盖的头皮部,故将自己所发明的头皮针体系命名为“头皮针”。1993年中国针灸学采用了“头皮针”这个命名方式,制定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向国际推广。从此“头皮针”这个命名方式得到国际公认。 第三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方云鹏老先生 第四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治疗体系形成最早 穴位穴区最为完备,具有四个取穴体系 强调生物全息律与本疗法的天然联系 强调中医理论知识在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性 强调中西医两种医学知识在治疗中的协同 作用 临床特点:疗效稳定,安全性好,病人耐受性高 第五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一、伏象穴区 伏象穴区位于人体头顶的骨缝,以冠矢点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躯干,人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因为伏象位于人体最高点,属于阳中之阳,是人体经络系统功能联系“阳中枢”。《内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故名伏象。 第六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1、伏象穴区的解剖 人的颅骨由8块组成,骨与骨之间形成骨缝系统,在头顶部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顶颞缝。缝与缝之间形成交接点,分别是冠矢点、人字缝尖、翼点和星点。矢状缝是人形穴位的躯干部,冠状缝是该人形穴区的左右上肢,人字缝是左右下肢,冠矢点即为前囟处,冠矢点部位,相当于伏象的颈椎部与胸椎部之交界处;冠矢点之前,则相当于伏象的头、颈部。在顶骨的前下角,冠状缝和颞顶缝相交之处,叫做翼点,相当于人形穴区的手指尖。人字缝与矢状缝相交之处,称为人字缝尖,即是后囟处,相当于人形的尾椎尖部。顶骨的后下角,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称为星点,相当于人形穴区的足趾尖。 第七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伏象 头部侧面图 第八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2、伏象穴区的定位 (1)头颈部:头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2cm。颈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1cm。因为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1cm的相互重叠。所以,头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cm。 (2)上肢部:要定准上肢部的位置,首先将一侧上肢分为肩、肘、腕3点。再从冠矢点开始沿冠状缝向下至颞顶缝,其长为11cm。冠矢点至伏象上肢的肩点,长为2cm;肩点至肘点长为3.5cm,肘点至腕点长为3.5cm,腕点至手指尖,长为2cm(以上为一侧定位,另一侧与此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