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6-5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使用.doc

发布:2018-09-23约2.2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6—5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使用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构造,学习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2).观察各种干涉条纹,加深对薄膜干涉原理的理解。 (3).学会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物理量。 二.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 如图所示,从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半射镜 的反射和透射后分为两束光线,一束向上 一束向右,向上的光线又经M1 反射回来, 向右的光线经补偿板后被反射镜M2反射回来 在半反射镜处被再次反射向下,最后两束光线在 观察屏上相遇,产生干涉。 2.干涉条纹 (1).点光源照射——非定域干涉 如图所示,为非定域干涉的原理图。点S1是光源 相对于M1的虚像,点S2’是光源相对于M2所成 的虚像。则S1、S2`所发出的光线会在观察屏上形 成干涉。 当M1和M2相互垂直时,有S1各S2`到点A的 光程差可近似为: = 1 \* GB3 ① 当A点的光程差满足下式时 = 2 \* GB3 ② A点为第k级亮条纹。 由公式 = 2 \* GB3 ②知当i增大时cosi减小,则k也减小,即条纹级数变高,所以中心的干涉条纹的级次是最高的 (2)扩展光源照明——定域干涉在点光源之前加一毛玻璃,则形成扩展光源,此时形 成的干涉为定域干涉,定域干涉只有在特定的位置才能看到。 = 1 \* GB3 ①.M1与M2严格垂直时,这时由于d是恒定的,条纹只与入射角i在关,故是等倾干涉 = 2 \* GB3 ②.M1与M2并不严格垂直时,即有一微小夹角,这种干涉为等厚干涉。当M1与M2夹角很小,且入射角也很小时,光程差可近似为 = 3 \* GB3 ③ 在M1与M2`的相交处,d=0,应出现直线条纹,称中央条纹。 3.定量测量 (1).长度及波长的测量 由公式 = 2 \* GB3 ②可知,在圆心处i=, cosi=1,这时 = 4 \* GB3 ④ 从数量上看如d减小或增大N个半波长时,光程差就减小或增大N个整波长,对应就有N条条纹缩进中心或冒出。即 这时数出N的数,就可求得。反之,如果测出,并数出条纹变化数N,就可测出光源的波长。 (2).两谱线精细结构的测量 形成暗条纹的条件是 = 5 \* GB3 ⑤ 如果光源为非单色光,而是含有两个相邻的波长、,且,则两种波长的光形成的干涉条纹位置不同。当移动平面镜M1与M2`间距为d1时,会出现波长的k1级明条纹与波长级暗条纹位置重合,这时条纹的对比度最小,有 = 6 \* GB3 ⑥ 当M1继续移动时,两个重合的条纹慢慢错开,条纹的对比度又继续增加,当条纹的对比度再次最小时,有 = 7 \* GB3 ⑦ 式 = 7 \* GB3 ⑦减去 = 6 \* GB3 ⑥得 = 8 \* GB3 ⑧ 令,同时,当、很接近时,取或则 = 9 \* GB3 ⑨ 由上式可知,如果平均波长已知,只需在干涉仪上测出连续两次对比度最小时M1的位置,即可求得该光波的波长差。 (3).均匀透明介质的折射率或厚度测量 定域干涉的等厚干涉现象,干涉条纹的明暗和间隔与波长有关。当用白光扩展光源时,不同波长所产生的干涉条纹明暗相互交错重叠,所以一般中能在中心条纹两旁看到对称的几条彩色的直条纹,稍远就看不见干涉条纹了。利用这一待点,可以测量均匀透明介质的折射率或厚度。 光通过折射为n、厚度为l的透明介质时,其光程比通过同厚度的空气层要大l(n-1)。 当白光干涉的中央条纹出现在干涉仪的平面镜M1中央后,如果在G1与M1间插入一折射率为n、厚度为l的均匀薄玻璃片,则经M1与M2反射相健美操的两光束获得的附加光程差为 由于附加光程差的影响,使得白光干涉中央条纹位置发生变化,条纹模糊。档案库将平面镜1向G1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满足 ,则白光干涉中央条纹将重新回到原来位置。这时 =l (n-1) 根据上式,测量平面镜1前移的距离,就可以测量薄玻璃片的厚度l或折射率n。 实验器材 迈克尔逊干涉仪及附件,He-Ne激光器,扩束镜,光源等。 实验内容 必做内容 (1).干涉仪的调节 调节干涉仪使在观察屏上可看到干涉条纹。再调拉簧螺丝,使干涉条纹处于光场中心,则M1与M2`完全平行。 (2).观察与分析He-Ne激光的非定域干涉现象,并测量激光波长。 观察M1与M2严格垂直产生等倾干涉时,d0情况的干涉条纹及前后移动平面镜M1时条纹的变化情况。 移动观察屏的位置,观察条纹是否都清晰,扒断干涉条纹是否定域。 按测量波长,N要大于50. 观察M1与M2不严格垂直时等厚干涉的条纹。 2.选做内容 (1)用钠黄光与毛玻璃形成扩展光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