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迈克尔逊干涉仪工作原理.docx

发布:2023-03-07约小于1千字共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迈克尔逊干涉仪工作原理 Michaelson干涉仪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光线波长及它们之间相位差的仪器。它是以爱因斯坦发现的干涉现象为基础,由Michaelson利用两束平行光束采用干涉现象而发明的。原理是利用线性衰减光程明斯特森(Maxwell)的定律。 Michaelson 干涉仪使用两个反射面(mirror),一个是M1镜,一个是M2镜,上面装有光学元件,可以将一束平行的光线分开,其中一束经过M1反射后,被束起来,经过M2反射又回到原处。另一束光也同样被束聚,并经过M1和M1之间的距离,反射回M2后又回到原处。因此,系统中有两束重叠的光波,构成一个典型的‘双棱镜’系统。 Michaelson 干涉仪使用一个光学部件及照相机,用来观察、检测干涉现象。这个部件被称为光栅,由两个偏振器组成,分别放置在 M1 和 M2 镜前。偏振板调节光线波长与干涉对比,当光线波长达到某一特定值时,光束会平移及发生变化;使得M2的反射面上的光线有着新的照射状态,通过光栅及照相机观察后,可以测量光线波长及它们之间的相位差。 Michaelson 干涉仪的实际工作原理是,先将两个光源同时射到M2,然后由M1反射出一束。当这两束带有不同波长的光线重叠时,经过M1和M2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把变化后的光反射给光栅,再经过偏振器分解处理,最后用照相机检测得到的光信号,即可由相关公式计算出波长及相位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