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pdf
实验十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
19世纪末,迈克尔逊为了确定当时虚构的光传播介质—“以太”的性质,设计和制造
了该种干涉仪,并在1881年与莫雷合作在该干涉仪上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迈克尔逊—莫雷
测“以太”风实验,实验得到了否定的结果,为爱因斯坦1905年创立相对论提供了实验基
础。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用分振幅的方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的仪器。它的主要特点是两
相干光束完全分开,这就很容易通过改变一光束的光程来改变两相干光束的光程差,而光
程差是可以以光波的波长为单位来度量的。因此,迈氏干涉仪及其基本原理已被广泛应用
于长度精密计量、光学平面的质量检验和傅里叶光谱技术等方面,是许多近代干涉仪的原
型。
通过本实验希望同学们能了解迈氏干涉构造原理和调节方法,对单色光的等倾、等厚
干涉条纹以及复色光的干涉条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掌握用迈氏干涉仪测量波长和波长差
的方法。
【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定氦-氖激光的波长。
【实验原理】
图12-1迈克尔逊干涉仪光学系统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如图15-1所示,干涉仪上各光学元件的名称已注明图上。
来自光源S的光经分光板P分成强度大致相等而在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光(1)和(2),它们
1
分别由反射镜M、M反射后,又经过分光板P射向观察系统,由于(1)和(2)两束光是相干光
121
波,所以在观察系统中将见到该两光束的干涉图样。
为了便于理解干涉条纹的形成和它的形态,根据分光板P的半透半反膜及反射镜M、
11
M在光路中的作用,将干涉仪的光路简化成图12-2的形式是合理的。图中S′是S关于P(反
21
射膜)的像,M´是M关于P的像,S´和S´分别是S′关于M和M´的像。它们的相对位置决
2211212
定于S、M和M相对于O点的距离。在分析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过干涉仪以后的干涉时,
12
只要看两个相干点源S´和S´发出的对应光线的干涉就可以了。观察系统中见到的干涉条纹
12
的形态取决于光源的形式(点光源、面光源、单色光、复色光)和反射镜M和M´的相对位
12
置(平行、倾斜及它们的间隔距离)。下面分别讨论几种不同情况下干涉条纹的形态。
图12-2等效光路图12-3两相干点光源的空间干涉形态图
(一)单色光的干涉
1.点光源情况——对应不定域干涉
从图12-2可知,光源S为点光源时,它在M和M´中形成两个虚点源S´和S´,射向观察
1212
系统的光线即发自两虚点光源。两个相干点光源的空间干涉形态如图12-3所示,由于在空间
任一点,总会有发自相干点光源S和S的两条光线相遇,所以整个空间处处都有干涉,这种
12
干涉称为不定域干涉。
2.面光源情况——对应定域干涉
面光源可以看做是无数个不相干点光源S的集合,每一个点光源S发出的光束通过迈氏
ii
干涉仪后在空间形成的干涉图样遵守前面的讨论。由于各S是不相干的,所以空间中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