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特征与世界意义.pdf
2023年2月社会科学家Feb.,2023
(第2期,总第310期)SOCIALSCIENTIST(No.2,GeneralNo.310)
【博导新论】
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本质特征与世界意义
韩秋红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基本特征,既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与超越
及其实现路径所存在问题的反思与审视,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是在
党和国家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确立起来的,具有时代性的世界意义。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
系思想的时代发展,更是在现代化发展路径上昭示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为解决生态问题这一
世界性问题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使其呈现出世界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2-0018-06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表述从
人与自然关系维度定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发展理念的基
础上,在现代化道路的意义上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表述,表明党和国家对“人与自然关系”之于中
国现代化发展的意义提升到了新高度。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就人与自然关系已经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将“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并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发展道路做出了“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概括,通过观念变革、实践变革进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列
性的思想战略,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并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实践方略
和标准要求。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论断,
需要在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比较当中、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意义上、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生态建设中思考其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为进一步在实践层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并为以
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支持。
一、“控制自然”:西方式现代化对待自然的态度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其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现代化之路中,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式现代
化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人“控制自然”,对人类来说自然只是为自己无限的需求提供充足物
质供应的符号,这个符号意味着人类可以对满足所需资源的不断寻求,“控制自然”即把自然和人类作为对立
收稿日期:2022-1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进展研究”(20JZD008)阶段
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秋红(1956-),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18
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特征与世界意义/韩秋红
的存在,把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在这一模式下,西方式现代化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
富,获取了巨大利益,但这却是以掠夺自然、破坏自然为代价的,这种现代化模式致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平
衡被打破,人与自然之间成为二元对立关系。
从历史发展看,西方式现代化“控制自然”观念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西方文化看,人们始
终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确立自身的位置。当普罗泰戈拉在早期希腊自然主义的本体论基础上提出“人是
万物的尺度”论断之时,就将人不再作为依附于自然之物,而是作为自然的价值判据,也就将自然与人的关系
以及在建构人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