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泰兴第二高级中学2018年秋学期月考(一).docx

发布:2019-03-17约1.25万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9 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年秋学期月考(一) 高二历史(文科)试题 分值:120分 时间:90分钟 命题人:李伟峰 审核人:凌伯良 2018.10.7 一、选择题(60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下列言论能反映孔子智慧的是(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B.治民无常,唯法为冶 C.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彭新武在《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中指出:“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材料中认为,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有(  ) ①主张变法 ②以法治国 ③强化专制 ④崇国抑民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话出自(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4.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不属于材料中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  ) A.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 B.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 C.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D.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 5.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认为: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是(  ) A.程颢 B.陆九渊 C.朱熹 D.王阳明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不属于材料中黄宗羲政治主张的是(  ) A.天下大公 B.从政为民 C.君臣平等 D.依法治国 7.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据此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  ) A.格物致知 B.忠君爱民 C.明道救世 D.知行合一 8.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女权意识的日益觉醒 B.反映了明清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C.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反映理学对社会影响日益深入 9.居瑢在《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中写道:“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下列属于“魏晋风度”表现的是(  ) A.张衡《二京赋》 B.顾恺之《洛神赋图》 C.柳永《雨霖铃》 D.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10.对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发明认识正确的是(  ) A.宋元时期开始向外传播 B.反映火药的工艺流程 C.传入欧洲促进文化发展 D.最早产生于隋唐时期 11.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朝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材料反映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有(  ) ①诗人和作品数量多 ②诗人身份广泛 ③与生活关系密切 ④传播速度快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