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汤生放电理论与气体击穿.doc

发布:2015-09-21约2.1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汤生放电理论与气体的击穿 前面介绍了气体放电中带电粒子的产生与消失的机理,这是气体放电中的两个重要过程。本章将以上述理论为基础,讨论气体放电。 气体放电的分类: 从维持放电是否必须有外界电离剂分类: 自持放电---外界电离剂存在与否都能正常放电; 非自持放电---只有外界电离剂存在情况下才能正常放电。 按放电是否随时间变化可分为:稳态放电和非稳态放电。直流激励下的放电为稳态放电,交流或脉冲激励的放电为非稳态放电。 在所有的气体放电中,直流放电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放电形式,所以本章中主要以直流放电为例来介绍气体放电理论。 §5.1直流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及被激导电 一、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 伏-安特性是气体放电的宏观参数,通过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以对气体放电过程有一初步认识。 测量气体放电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装置如图5.1。气体放电管中两电极的间距为50cm,电极极板为面积为10cm2的两平行平面圆形铜极板。充以133Pa(1Torr)Ne气,电源为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Ea。通过测量放电管上的电压V1和可变电阻器R上的电压V2及对应R的阻值,就可得到放电电流I=V2/R。 改变Ea和R的大小,分别测量出V1和V2,就可得到放电管的V-A特性曲线。由上述装置所得到的V-A特性曲线见图5.2。 从V-A特性曲线看可以分为八个区域。 非自持放电区AB段:此段也可以被称为被激导电区,特点是放电管电压Ua从0逐渐增高,而放电电流极小(10-18A,微小电流来源于源气体中带有密度很小的带电粒子),几乎没有形成放电。当用紫外线照射放电气体和阴极时,放电电流可以上升到10-16~10-12A量级(紫外线照射气体会引起放电气体的电离,增大气体中的带电粒子浓度;紫外线照射阴极会引起阴极的光电效应,发射光电子;总体效应是增大放电电流); 自持暗放电区BC段:当放电管电压达到Ub(击穿电压)后,放电就进入了自持暗放电区,此时放电管有微弱的发光。若限流电阻R阻值不大,在此电压情况下,放电极易向E点过渡,转为辉光放电,此段放电电流<μA。B点称为着火点,Ub称为着火电压; ④ 过渡区CD段和准辉光区DE段:在限流电阻R不太大的情况下,放电将迅速由C点过渡到E点,即放电管的放电电流急剧增大,电压Ua也迅速下降,该段的特点是;显示为负的V-A特性。 正常辉光放电区EF段:特点是放电区发出很强的辉光(放电气体不同,发光的颜色也不同,例如空气或N2气-紫色;Ne-红色),放电电流为mA~几百mA。改变Ea或R,放电管的电压不变,只是放电电流变化(小电流、高电压放电); ⑦ 反常辉光放电区FG和过渡区GH:在反常辉光放电区,管压降升高,放电电流I也增大,放电所发的光仍为辉光,但不同于正常辉光放电;继续升高管电压至G点,此点非常不稳定,,放电系统马上会过渡到弧光放电区; 弧光放电区:特点是发出明亮刺眼的白光,放电属于低电压,大电流放电(A量级)。 二、决定气体放电形式的条件 决定气体放电形式的条件基本上是放电管内部状态(气体成分、压强、阴极材料、电极形状等,例如:在均匀电场情况下,P=1Torr~几十Torr,一般为辉光放电,而当气压P>100Torr时,一般为弧光放电或溜光放电;在极不均匀电场情况下,即使气压比较低,也会形成电晕放电或溜光放电)和电器条件(电源电压Ea、限流电阻R),放电管做好后,放电形式完全由电器条件决定。 先作出V-A特性曲线,在电压轴上标出电源电压Ea,则放电管的极间电压U=Ea-IR。I---放电电流;R---限流电阻阻值;Ea一定,R也确定,也就确定了放电形式。根据V-A特性曲线和电器条件可以画出负载线图,由负载线图可以确定放电形式。负载线图见图5.3. 因为有: (5-1-1) 上式决定了放电形式 从负载线图可以看出: 当R=R1(限流电阻很大),与V-A曲线交于A点,在该条件下,放电属于非自持放电,对应; 当R=R2,与V-A曲线交于B、C、E三点,因为B、C点不稳定,此情况放电最终稳定在正常辉光放电区的E点; 当R=R3(限流电阻阻值很小),与V-A曲线交于F和弧光放电区的某点,决定了该放电条件下,放电最终为弧光放电。 三、非自持放电的被激导电 靠外界电离剂产生带电粒子,在较低放电电压激励下,带电粒子的动能很小。从第一章我们知道,电子的碰撞激发有一能量阈值,如果激发电场很弱,电子的动能低于激发能或电离能,一般非弹性碰撞发生的几率很小,所以被激导电不发光,且放电电流很小。电离剂可以是紫外线、加热或射线照射等。可以照射阴极产生电子,也可以照射放电气体产生正、负带电粒子,我们着重研究后者---紫外线的空间电离。 假设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由于短波辐射产生的正、负带电粒子数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