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的演进(夏商周时期).pptx
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的演进(夏商周时期)主讲人:XXX
导入: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的演进夏商周:历史的开篇期理念的孕育期夏商周:“大一统”的“一”从何而来?秦汉:怎么统?秦汉之后:怎么统?怎么大?观念基石:夷夏之变和天下观念
目录第一节华夏共同体的孕育第二节华夏共同体的发展第三节华夏共同体的成熟
滚雪球理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费孝通
华夏共同体的孕育壹
第一节华夏共同体的孕育中华文明核心区01“内服”与“外服”02文字与青铜器03
一、中华文明核心区(一)邦国林立——文化核心区出现5300前,陆续进入文明阶段独立发展3800前后,成熟文明形态核心与引领者(二)二里头文化——王朝国家出现
夏王朝及二里头文化核心区形成的表现:相对成熟制度,国家形成城市规划制度宫室制度墓葬制度青铜礼器
央视访谈——二里头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夏王朝及二里头文化核心区形成的特点: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强势辐射力;天下之中;标志着中华文化核心区的形成
二、内服与外服1.商朝建立公元前16世纪夏朝东面商人崛起后期定都安阳殷墟自然灾害说去奢就俭说王室内乱说
“自仲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2.王畿与四土;内服与外服商王朝继承并拓展疆域王畿范围:远超夏朝河南省大部、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
畿外方国:王室臣属(3000多个)班爵制度:侯、伯、子、男内服大邑商直接统治外服不干涉其内政朝贡联系不紧密不稳定
三、文字与青铜器(商朝)1.文字:文字的使用范围超越了方言和语言的界限甲骨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使用范围:远超中原(陕西周原、山东大辛庄)“大禾”人面纹方鼎;(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不在商的政治影响范围内)
2、青铜器:礼制的标志青铜制造工艺长足进步大禾人面纹方鼎唯一的人面纹为饰的鼎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铜、锡)
华夏共同体的发展贰
第二节华夏共同体的发展一、周初分封制(改朝换代)二、周朝的宗法制(改朝换代)三、周朝的礼乐制度(等级制度外化)四、从夷夏之辨到夷夏之变(周礼为标准)五、天下秩序(天命观、天下)
一、周初分封(一)背景和过程1.周朝灭商商朝西部中原古老部族逐渐西迁陇右姜姓羌人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
一、周初分封(一)背景和过程2.王畿面积进一步扩大北至燕山南北南到江汉流域东至山东半岛西达甘肃天水
一、周初分封(一)背景和过程周朝分封两次(1)周武王分封(古圣帝王后裔:焦,祝,宋,陈,蓟,杞——抄作业)武庚反(2)周公旦分封(文、武、德)
一、周初分封(二)具体内容分封王室宗亲、元勋功臣、古帝王后裔;宗亲为主、功臣为辅王室宗亲:鲁国(周公)功臣封国:齐国(姜子牙)古帝王后裔:殷(武庚)
一、周初分封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鲁国:为周室辅齐国:夹辅周室公侯伯子男等级制度是否可行?如何保证?
1.宗法制。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二、周朝的宗法制
2.宗法制的核心(改朝换代)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原因:总结前朝教训
二、周朝的宗法制3、宗法与分封制合一的结构特点:家国同构;天下一家周天子与同姓诸侯保持亲戚关系:血亲关系:叔父、伯父周天子与异姓诸侯保持亲戚关系:姻亲关系:叔舅、伯舅
三、周朝的礼乐制度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典章制度、行为规则的总汇。1礼乐制度的特征:森严的等级规定;礼乐融合。2礼乐制度的实质:维护宗法制度、君权、族权、夫权、神权。3
四、从“夷夏之辨”到“夷夏之变”行周礼、尊宗法——“夏”、“有夏”1、周王室:姻亲邦国(姜姓、姞姓)等行周礼、尊宗法——诸夏、诸华2、分封的诸多兄弟邦国;不行周礼、不尊宗法——戎夷蛮狄(名义上臣服)“周礼”——标准(有利于滚雪球;有利于边缘进入核心)3、非周王朝分封国(东夷邦国和部族):
(一)“天命观念”(二)天下共主(三)天下一家(四)“天下”观念的政治视野和理想五、“天下秩序”
(一)“天命观念”殷商的天命观:商朝迁都;祖伊斥纣王天命流转,天命不可信。(武王灭商后,夜不能寐)流转的标准:敬德保民。(周公演绎)夏商周三代更替都具有合理性。(周公演绎)
(二)天下共主:承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一个天命01一个天子02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03尊王攘夷04
(三)天下一家分封制和宗法制带来的理念同姓诸侯为兄弟,伯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