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校本研修活动记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校本研修活动记录(一)
时间 2017年8月25日 地点 七年级办公室 内容 学习“统编教材新理念” 参加人员 全体七年级语文老师 活
动
过
程 一、主持人张萍老师组织大家学习讨论“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
(二)语文素养
课标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为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提供了更高的视野。新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能力发展等;同时,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科书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教读课文后设置了“积累与拓展”栏目,通过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等题目,引导学生一点一滴积累言语材料;写作中专门设置了“文从字顺”“语言简明”等专题,引导学生把握习作语言的基本要求;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语文生活”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言语素材,拓展语文学习的半径;课后补白系统,将学生的言语经验上升为理性总结,强调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读读写写”栏目,聚焦识字写字,更是夯实学生语言根基的重要板块。
(三)阅读体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下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读书少,除了课本、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本套教材的阅读部分,以各单元课文的学习为主,辅之以课外篇目推荐、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自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是教读的延伸,是教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课外阅读,包括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又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课外阅读,有的融会在课文学习中,是从课文生发的阅读,包括同主题阅读、同风格阅读、比较阅读等;有的以独立栏目的形式存在,自成系统,拓展古典诗词阅读视野,或构建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在新教材中,课外阅读不是单元教学的附庸,而是整个阅读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四)多方共建
新版教科书延续了人教版教科书严谨、科学的编写风格,调动各方面力量,精细打磨教材,使新版教科书呈现出崭新的风貌。教材编者、责任编辑严把质量关,从文本选择、导读撰写、练习拟制、活动设计、插图绘制,到推敲语言、规范注释、统一体例, 从宏观到微观,都锱铢必较,不放过任何一个修正完善的机会。比如,每篇课文的注释①,涉及课文出处、作者介绍、文题解释等内容,孰先孰后,教科书编者制定了详细的规范,规定了统一的格式出处力求最权威注本;作者生卒年、籍贯、评价等,均依据《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做注。
编写组还在教育部支持下,充分调动各方面专家学者,参与教材建设。先后参与七年级教材审稿的专家、教研员和教师达200余人次。仅古诗文注释一项,就邀请了张联荣、柳士镇、张双棣等数十位古汉语专家把关;编者语言,也专门请教材副主编、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润色修改。
二、主要特点
(一)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
统编教科书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刻意突出人文性或工具性,也不把两者割裂开来,因此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
(二)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度开发新选文
(三)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
(四)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
二、讨论制定本学科的教学计划、教研计划。
校本研修活动记录(二)
时间 2017年9月5日 地点 七年级办公室 内容 如何备课 参加人员 全体七年级语文老师 活
动
过
程 一、主持人张萍老师组织大家学习讨论“如何备课”
二、老师发言
(一)陈玉梅老师:
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王素琴老师发言
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