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营造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教育视师生关系的和谐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才会平等交流,互相启迪,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爱”字当头。教师不仅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学生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如果教师能够真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那么换来的不只是学生对老师的爱,还会有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师生情感爱的交融,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在师与生、生与生充满爱心的、完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积极思考,健康、和谐地成长。
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与学生家长勤于沟通,达成共识。教师要指导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与家长建立友谊,成为朋友。如果教师与家长有良好的朋友关系,学生会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和心理安全感,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认同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并积极与教师配合,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历史上任何一位倡导和谐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是爱人、爱学生的典范。因此,教师必须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无私奉献。教师应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要真诚、平等、耐心地爱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的和谐、情感交流的和谐,必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思维的和谐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其中的情感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积极的维持、调节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教师处理好认识与情感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只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而应当把情感注入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
1.创设“教”与“学”关系的和谐,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教”与“学”关系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环节。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民主开放的、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师生间共处和共知,使认识指导情感,情感激励认识,从而达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节奏与学生的身心及学习的发展规律相和谐。
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具体的教学情境,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思索、想象、畅所欲言,达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方法,创设一种宽松的、活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来,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营造课堂语言的和谐,调控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思维的和谐发展。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氛围,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比喻、类比或通过俗语、谚语等来创设一个适宜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挖掘和谐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求知、开发智力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沉闷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学习结果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拓展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挖掘,达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改变学生把学习的内容看成枯燥的、与生活实际没有任何联系的知识,为了升学而学习的想法、做法。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不仅善于把教材作为科学知识来传授,更要善于把教材作为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完善的过程,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精选教学内容,寓学生发展的和谐于教学内容的和谐,把传授知识与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丰富的、和谐的教学内容,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整合和谐的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是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教与学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