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
2024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024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救治危重新生儿的重要场所,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医院感染,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人员管理
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年定期进行复训,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专业知识等。新入职人员需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后,方可独立工作。
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和NICU,如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者,应更换专用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帽子,遵守医院感染防控规定。医护人员进入病室和NICU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按六部洗手法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在接触新生儿前后、进行各种操作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等情况下,均应及时洗手或消毒双手。
患有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肠道感染等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调离新生儿病室和NICU,待治愈后经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评估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留置导尿等,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无菌。
环境管理
新生儿病室和NICU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安静、舒适,每日定时通风换气,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条件的可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对病室和NICU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等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每月至少1次。当怀疑有医院感染暴发或环境质量异常时,应及时增加监测频次。
地面、桌面、床栏等物体表面应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遇有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的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现用现配。新生儿使用的暖箱、蓝光箱等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每周至少1次。暖箱水槽内的水应每日更换,保持清洁。患儿出箱后,应及时对暖箱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病室和NICU的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和处置。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内,利器放入利器盒内,密封后送医疗废物暂存处集中处理。
物品管理
新生儿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按照清洗、消毒、灭菌的流程进行处理,确保消毒灭菌效果。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各种急救药品、物品应保持齐全、完好,处于备用状态。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质量,及时清理过期、变质药品。药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晰,避免混淆。
患儿管理
对新入院的新生儿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感染筛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检查项目,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迹象。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有侵入性操作史等,应加强观察和监测。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探视时间和人数。探视者应更换专用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帽子,遵守医院感染防控规定。探视前应进行手卫生,不得将非必要的物品带入病室和NICU。
当发现新生儿有医院感染迹象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将感染患儿安置在单独的房间或区域,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及时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菌药物管理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无指征预防用药和联合用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定期对新生儿病室和NICU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纠正。
加强抗菌药物耐药监测,定期收集、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根据耐药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消毒隔离管理
在新生儿病室和NICU应设置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用于收治感染患儿和疑似感染患儿。隔离病房应配备独立的卫生间、洗手设施等,有条件的可设置空气净化设备。
不同类型的感染患儿应分开安置,如细菌感染患儿与病毒感染患儿应分开。对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患儿,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应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
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根据感染患儿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接触隔离患儿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进行呼吸道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护目镜等。
监测与报告
建立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对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等进行监测。每日对新生儿的病情变化、感染迹象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后,应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