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一单教元案.doc

发布:2017-02-09约1.17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第1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第2~3页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1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一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自主修改作文 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齐读: 2、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百,虚指,表示多次、反复的意思。 3、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小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士。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生答:更应该)为什么呢? 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生答:图上是同学们在认真地修改作文。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有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基本的学习习惯) (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程序:先通读全文,再逐段逐句边读原文边修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修改。 六、观察第1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教师提示: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文章写好后,他在上面作了修改。 2、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请同学们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读修改以后的。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明确: 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 第二处:标点错误。 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 第五处:错别字。 4、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1)错别字 (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5、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明确以下修改符号: 删除 插入 更换 调序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 七、总结 第二课时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2-3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学校: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的四幅。 2、家中:第3页上左、中右的两幅插图。 3、校外:第2页下面的四幅。 三、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从圆形图上的麦克风、投影仪可以看出老师站在讲台前;同学们桌上的文具摆放整齐,书本还没有打开,可以看出老师正在给学生作课前谈话;同学们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可以想象老师的谈话很精彩,已经把同学们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2)一节一节的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2、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