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与《变形记》.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卡夫卡 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了卡夫卡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坛轰动。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 西方现代派文学:又称现代主义或先锋主义,是指19世纪末叶以来,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之外的一种文学流派。现代派是一个总称,其中包括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新小说、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等等。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 代表作家:卡夫卡、尤金·奥尼尔、斯特林堡 卡夫卡的生平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地区)首府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和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格的作家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写成了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在法院实习一年, 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1922年6月辞职。养病斯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 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他觉得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卡夫卡主要作品 艺术特征 卡夫卡式小说: 梦魇似的气氛,朦胧晦暗的调子,意识流小说的纷乱,自由联想和情节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超现实的童话式的角色和动作。 卡夫卡式: 表达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 (一)荒诞色彩 (二)寓言小说 (三)梦幻色彩 (四)直觉 《变形记》 人物:格利高尔·萨姆沙 主题:人的异化 《变形记》内容 卡夫卡《变形记》中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事。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有许多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降临。丢失了工作,遭家人厌恶。他有人性,有人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恐惧感与灾难感缠绕着他。逐渐地又具有了虫性,喜欢爬行,吃霉变腐烂食物。格里高尔不能继续赚钱,家境每况愈下。尽管全家人都勤快工作,也无法维持生活。大家视格里高尔为累赘,怪物。格里高尔终于在孤独、寂寞与自惭形秽中悄然死去。家人如释重负,心情愉悦地来到城外郊游,谈起了新的梦想和美好的前途。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