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x
《碑帖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Foundationofepigraphy
学分:2
学时: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书法史、古代书法史专题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选修A模块)
授课对象:书法学(师范)专业
教学单位: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修读学期:第5学期
课程描述和目标
课程描述:碑帖学基础课程以现代学术的视角,对碑帖的名实概念、碑帖的形制及其历史演变、碑帖的文字内容与行文体例、碑帖的书法艺术、碑帖的制作过程、碑帖的版本与鉴定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论,具有一定的创建思维和理论深度。本课程无论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碑帖鉴赏能力,还是对培养碑帖学术研究的兴趣,都大有裨益。
课程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掌握“碑”“帖”、“碑学”、“帖学”及“碑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碑帖的主要类型及其文辞体例、碑帖拓本的版本特征及其价值,熟悉碑帖拓本制作过程以及碑帖鉴定的一般方法。
课程目标2专业能力方面:能够运用碑帖学基础知识进行碑帖临摹范本的拣选,区别不同版本的价值;能够借助工具书对碑帖的文辞进行基础的注释和整理,能够对碑帖的流传经过、碑帖的版本差异进行基础的梳理。
课程目标3综合素养方面:通过对碑帖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文史修养与审美水平,养成严谨、端庄的思考习惯和人格品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3-2书法知识与理论:构建扎实的书法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理解书法学与文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课程目标1
H
3-4理论知识整合能力:具备整合书法及相关学科(美术学、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以支撑书法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课程目标2
M
3-1艺术审美与修养:具备人文、科学与艺术综合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程目标2
M
1-1价值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课程目标3
L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专题一:碑帖学概论
一碑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碑帖学研究的范围与一般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碑、帖、碑学、帖学、碑帖的名义,了解碑帖学研究的范围与一般方法
重点:“碑”的定义(广义和狭义)
难点:碑帖学与金石学的区别和联系
德育:文化自信
2
集中讲授
1
2
专题二:碑刻的主要类型及其演变
一碣
二摩崖
三碑
四墓志
五塔铭
六造像题记
七石阙与神道柱
八石经
九经幢
基本要求:掌握碑刻的主要类型,熟悉各类型的典型碑刻案例
重点:明晓各种类型碑刻之间的分类及依据
难点:狭义之“碑”的构成要素
德育:儒释道优秀传统文化在石刻中的体现
2
集中讲授
1、2、3
3
专题三:中国古代碑刻(拓本)选讲
基本要求:熟悉先秦至宋元著名碑刻,能够借助工具书梳理其历史源流及留存情况
重点:各时代碑刻及其拓本的存世情况
难点:碑刻形制的演变
德育:碑帖传拓与文化传承
6
集中讲授(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1、2、3
4
专题四:刻帖的起源、分类与形制
一刻帖的起源
二刻帖的分类
三刻帖的形制
基本要求:了解刻帖的起源;掌握刻帖的主要类型及形制,能够区分官方刻帖、私家刻帖、单帖、丛帖。
重点:宋代官方刻帖、明代私家刻帖
难点:刻帖的形制
德育:刻帖
4
集中讲授
1、2、3
5
专题五:中国古代刻帖选讲
基本要求:熟悉宋代至清代各类型名帖
重点:宋代官方刻帖、明代私家刻帖
难点:《阁帖》与《大观帖》《绛帖》《潭帖》等其他刻帖的版本源流关系;明清刻帖的发展对书法史发展的影响
德育:碑帖传拓与文化传承
6
集中讲授(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1、2、3
6
专题六:碑帖文本的释读与整理
一碑帖文辞体例与行文格式
二碑帖文本释读与整理
基本要求:熟悉碑帖文辞体例与行文格式,能够借助工具书对碑帖文本进行基础的释读,能够对碑帖的流传进行梳理
重点:碑帖文字内容释读的一般方法及相关工具书
难点:碑帖文字内容释读中的异体字、避讳字
德育:严谨、细致的研究方法、态度
4
集中讲授(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1、2、3
7
专题七:碑帖及拓本的制作
基本要求:熟悉碑帖及拓本的制作过程
重点:碑帖及拓本的制作流程
难点:拓本制作流程对拓本呈现效果的影响
德育:严谨、细致的研究方法、态度
2
集中讲授
1、2、3
8
专题八:碑帖鉴定与拓本整理
一碑帖鉴定的方法
二碑帖拓本的整理:分类、定名与编目
三碑帖作伪的手段与防范策略
四碑帖名品鉴定案例
基本要求:熟悉碑帖鉴定的方法论之目鉴法、校碑考据法、文献考据法、其他辅助鉴定方法等;掌握碑帖版本的核心概念,了解碑帖拓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