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市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吉林省桦甸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吉林省桦甸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了地球上最寒冷、最神秘的两个地区——南极和北极。本章节通过对比分析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极端环境及其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环境、珍惜资源、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通过学习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学生能够提升对地球环境多样性的认识,增强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南极和北极,学生将学会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地理、生物、环境等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如对地球的基本构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有初步了解。然而,对于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学生了解较少,这为本节课提供了教学的新鲜点。
能力方面,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时,往往缺乏系统思考的能力。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对于课程学习,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小组讨论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
2.设计“极地探险”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科学家、探险家、记者等,通过模拟探险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极地风光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极地环境的直观感受。同时,结合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空间分布。
4.安排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收集极地地区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极地风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极地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画面来自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此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20分钟)
(1)南极和北极的位置特点
教师利用地图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两极与周围大陆和海洋的关系,解释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2)极地地区的气候
(3)极地地区的生物
展示极地动物的图片和视频,介绍极地特有的生物种类,如企鹅、北极熊、海豹等,分析它们如何适应极端环境。
(4)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
介绍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让学生了解极地资源的丰富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回答:
(1)简述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2)举例说明极地动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
(3)谈谈你对极地资源保护的认识。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极地地区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5.作业布置(5分钟)
(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
(2)收集极地地区的资料,撰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心中的极地。
(3)关注国内外极地科研动态,了解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历史:介绍我国科学家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如南极科考站的建设、极地生物的研究等。
(2)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介绍国际社会对极地环境保护的共识和行动,如南极条约、北极理事会等。
(3)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展示极地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4)极地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介绍极地地区的原住民文化、民俗风情等。
2.拓展建议:
(1)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等,了解最新的极地研究进展。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科普展览、极地主题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对极地知识的直观感受。
(3)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