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35243.docx
?一、总则
(一)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设备维护成本,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本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生产设备、辅助设备、办公设备等各类设备的分类分级管理。
(三)管理原则
1.科学性原则:依据设备的技术特性、运行状况、重要程度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分级。
2.动态管理原则:设备分类分级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设备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
3.责任明确原则:明确各级设备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设备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二、设备分类
(一)生产设备
1.关键生产设备: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生产连续性的设备,如自动化生产线、大型加工设备等。
2.主要生产设备:对生产过程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如各类专用生产设备、关键动力设备等。
3.一般生产设备:一般性的生产设备,如普通加工机床、小型动力设备等。
(二)辅助设备
1.工艺辅助设备:为生产工艺提供支持的设备,如物料输送设备、检测设备等。
2.动力辅助设备:保障动力供应的设备,如变电站设备、空压机等。
3.其他辅助设备:如办公区域的空调设备、照明设备等。
(三)办公设备
1.信息设备: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
2.办公设施:办公桌椅、文件柜、复印机等。
3.通信设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
三、设备分级
(一)分级依据
1.设备的故障影响程度:包括对生产、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2.设备的价值:设备的购置价格或重置价值。
3.设备的技术复杂程度: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控制方式等。
(二)分级标准
1.一级设备
-故障会导致整个生产系统瘫痪,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安全事故的设备。
-价值昂贵,购置价格超过[X]万元的关键设备。
-技术非常复杂,具有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技术的设备。
2.二级设备
-故障会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影响部分产品质量或生产效率,导致一定经济损失的设备。
-价值较高,购置价格在[X]万元至[X]万元之间的主要设备。
-技术较为复杂,具有一定自动化程度和技术难度的设备。
3.三级设备
-故障对生产有一定影响,但通过调整或简单维修能够较快恢复正常运行的设备。
-价值一般,购置价格低于[X]万元的一般设备。
-技术相对简单,普通操作人员能够操作和维护的设备。
四、设备管理职责
(一)设备管理部门
1.负责制定和完善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2.组织设备的分类分级评定工作,建立设备分类分级档案。
3.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监督检查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执行情况。
4.负责设备的更新改造、报废处理等管理工作。
(二)使用部门
1.负责本部门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及时向设备管理部门反馈设备的运行状况和故障情况。
3.配合设备管理部门做好设备的分类分级评定、维护保养、更新改造等工作。
(三)维修部门
1.负责设备的维修工作,制定维修方案,及时排除设备故障。
2.参与设备的分类分级评定工作,提供设备维修技术支持。
3.负责设备维修配件的管理,降低维修成本。
五、设备分类分级评定
(一)评定周期
设备分类分级评定每年进行一次。
(二)评定程序
1.设备使用部门填写《设备分类分级评定申请表》,详细说明设备的基本情况、运行状况、故障情况等。
2.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申请评定的设备进行现场检查和评估,收集设备的技术资料、运行记录等。
3.根据设备的分类分级标准,对设备进行评定,确定设备的类别和级别。
4.设备管理部门将评定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为[X]个工作日。如无异议,将评定结果正式发布,并更新设备分类分级档案。
六、设备维护保养
(一)维护保养计划
1.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设备的分类分级情况,制定不同类别的设备维护保养计划。
2.维护保养计划包括日常维护、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等内容,明确维护保养的周期、项目、责任人等。
(二)日常维护
1.设备操作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包括设备的清洁、润滑、紧固、检查等工作。
2.日常维护应填写《设备日常维护记录》,记录设备的维护情况和运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