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1 总 则3
1.1 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3
1.2 规划环评目的和评价原则4
2 评价总体设计 5
2.1 评价范围5
2.2 评价年限6
2.3 评价重点6
2.4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因子6
2.5 评价方法7
2.6 评价技术路线8
3 规划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
3.1 振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
3.2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5
3.3 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3
3.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6
3.5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7
3.6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8
3.7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41
3.8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2
3.9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及规划控制要求 69
3.10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72
3.11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80
3.12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分析81
4 执行总结 82
4.1 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概述 82
4.2 规划方案涉及的主要敏感目标与制约因素 83
4.3 规划方案分析83
1
4.4 规划方案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84
4.5 规划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85
5 总体评价结论 92
致谢 93
参考文献 94
2
1 总 则
1.1 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
规划名称:《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8年)(以下简称建设规划)
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提出了“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即
在合肥城镇密集区范围内构建一个主城、四个外围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总体空
间框架。规划期内,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转移,交通形势
将日趋严峻,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立以轨道
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一体化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已成为合肥可持续发展
的必要前提条件。合肥市的城市人口指标、经济指标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指标已符
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文)
要求的申报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2008 年 4 月,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合肥市编制了《合
肥市交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合肥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由5条轨道交通线路组
成,其中3条骨架线路,2条补充线,全长166.9公里,共设置11个轨道交通枢纽”。
基于以上背景,为进一步深化研究轨道线网方案,合肥市组织开展编制《合肥市城市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按规划期远景和远期年考虑。合肥市远期(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
网规划方案由6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全长181.1公里,共设置15个轨道交通枢纽。轨道
线网密度为 0.50公里/平方公里,万人拥有率为 0.50公里/万人。结合“141”组团空间发
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在远期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延伸和加密,最终形成由12条
线路组成的远景轨道网络,总长 322.5公里。
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合肥市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合肥市城
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指导,2008 年合肥市编制了《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
规划》,近期(至 2016 年)建设项目由 1 号线(汤池路站至遵义路站)和 2 号线(长
宁大道站至大众路站)构成,线路总长度55.95公里,共设置车站45座,其中有一座
换乘车站,设置车辆及综合维修基地 1座、车辆段1座、停车场2座、主变电所4座、
控制中心 1 处。线路在城市中心区均采用地下敷设方式,中心城区外采用高架线路。
总投资240.53亿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
关要求,合肥市有轨电车一号线建设指挥部委托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