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教案.doc

发布:2017-10-19约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教材分析 亚洲与我们的联系最密切,通过亚洲的学习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本章第一节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世界第一大洲”主要讲了亚洲的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第二部分“地形和河流”讲了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第三部分“亚洲复杂的气候”,在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得出亚洲气候的三个特征及其表现和简单成因,其中有意识地通过成因的分析使学生领会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即由亚洲的气候学习到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落实设计思想中体现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第二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知道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5、能通过阅读图表、图片从方方面面证实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 三、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将七年级上册涉及到的地形、气候、河流、居民、经济等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另一方面,本套教材只安排亚洲这一个大洲进行学习,意图是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大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学会运用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养成对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进行联系分析的习惯。 本章的知识结构 世界第一大州 地形和河流 1、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文环境 多样的地域文化 经济发展差异 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用6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第二节各两课时,复习考试讲评两课时。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课题 6.1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编号 0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和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用具 1.“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挂图2.课本有关插图。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 导入新课 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