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项羽之 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项 羽 之 死
说作者
(一)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漫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乎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二)作品:《史记》。
(三)评价: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寻背景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荥阳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面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链常识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本纪,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整体宏观把握]
看结构
知文意
《项羽之死》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有诀别美人、俊马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
赏技巧
1.寓爱憎于叙述之中
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作者对项羽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示深深赞叹和惋惜。
2.选材适于表现人物形象
作者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
3.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彩,各战事皆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成,气势磅礡。
[语段细解赏析]
诵读第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项王军壁垓下
壁:本指军垒,此处作动词用,设营驻守的意思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楚歌:楚人用方言土语所唱的歌
(3)项王则夜起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乃:就
慷慨:古今异义词,古义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
(5)美人和之
和:应和着一同唱歌
(6)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泣:第一个“泣”是名词,眼泪;第二个“泣”是动词,哭泣
左右:古今异义词,古义身边的侍从、护卫;今义多指旁边或表约数
莫:没有人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美人名虞,一直被宠跟在项王身边。(被动句,“幸”意念表被动;省略句,应为“常幸从〈之〉”)
(2)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