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110个心理学重难点知识复习汇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110个心理学,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1)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类:注意(注意)
有意注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意后注意) 影响因素: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2、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3、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特性。 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
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如自弹自唱、边歌边舞等。
四、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的对象的特点。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4.已有的习惯。
11.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的内容上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新颖、丰富的内容却能保持相当长久的注意。
(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注意的规律表明:个体注意的目的、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越能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有意注意就越集中。
(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实际操作的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求太高,学生易失去信心;要求太低,学生又不会重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注意的集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五)利用间接兴趣。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