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回声教案4738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九年制音乐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友谊的回声》。
教学目标:
1、 通过玩、认、练、三个环节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在优美的音乐情 境及有趣的游戏中感受并掌握“f ”、“P ”力度记号。
2、 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聆听和演 唱歌曲《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 的友谊。在力度记号的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和表现歌曲,体会学习的 快乐。
3、 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 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
1、 认知音的强弱及记号。
2、 掌握2/4 OX XX丨及X X X丨节奏
3、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学习使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
2、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 ”
2、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 ”、
P ”,了解 “ff”、“PP
3、认识切分节奏XXX|,
并熟练的运用。
教学过程:
、玩一玩:
1、文字节奏游戏:反义词接龙
②XX X
高高的
2、加入声音力度的变化:(师强生弱)大大的 小小的3
2、
加入声音力度的变化:(师强生弱)大大的 小小的
3、
加入词语对话:(师强生弱)我喊一声我喊一声
同学们好老师好
4、
4、
有趣的音符练习
师:我们的问好声惊动了可爱的小音符,他们也来了。音阶练习:
2/4
上行1 2
下行 17丨65丨43丨21丨1一丨
加入切分节奏演唱:XXX 1 1 1
导出2/4
16 0 | 1 6 0 | 7 5 0 | 7 5 0
二、 认一认:
认识音乐力度记号f p ff pp
三、 练一练:
1 师:节奏音高加上强弱的变化,形成了大自然的一种美妙的声音:
回声!
师问:大家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
生答,师总结。
(简单介绍回声的形成等知识。)
2、师:我们就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
分组进行“回声”模仿练习,师手势指挥,生跟琴模唱:
2/4
16 0|160|
噢,
f p P
7 5 0
7 5
噢,
噢
f
P P
1 6 0
1 6
0 I
噢, 噢。 噢, 噢。
四、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1初听音乐
师:在山谷的回声可真好听,不光在大口然中有这么美丽动听的回声, 在我们人与人之间也有美好的回声,一起到音乐中找答案吧!(生答) 师:心心相映,心心相通,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好的回声。这段音
乐带给大家如此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友谊的
回声》
2、教师范唱:思考演唱顺序怎样?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
要求学生找出“回声“乐句
3、 用“u “哼唱并及时处理困难句
切分音(打拍子感受强弱)
八分休止
4、 有感情演唱全曲
师:想像现在我们在美丽的大山谷,站在清澈见底的湖边,和口己的 好伙伴们在那里尽情的玩耍,此时此刻这种欢快、美好的心情带入歌 词,我们来唱唱。
五、结课:今天音乐课堂上,我们通过玩一玩,认一认,练一练, 用一用知道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为歌曲增加的无穷魅力。同时感受到 了友谊的回声无处不在,最后让我们用最优美的声音结束我们的音乐 之旅。
教学设计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已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 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课程改革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学习方式上同样带 来新的变化。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又使音乐学习 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 “体验学习。”也就是说:音乐的学习原则是不 能依靠描述、讲授的,必须要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
本课的设计(玩、认、练、用四个环节)暨认知、领会、掌握、运用 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因此课堂教学都是在创设各种情境中 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 的体验并且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创设各种情境,游戏中边玩边展开 教学,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合作者,参与者,拉近了与学生间的关系, 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 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 极的活跃的状态,并使本课顺利进行。其次,课标中强调音乐教育是 以审美为核心的,为达到这目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尽量做到以感性 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并且结合直观形象,让每个孩子在模仿 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师生共同体验,享受了音乐美。另外教师在 教学设计时,还注意到了”以关爱每一个孩子为基点”,教学过程既 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了孩子个性的张扬,全部教学的活动以学 生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 首位,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歌曲,唱好歌曲,轻松 完成教学任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