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回声公开课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执教者:黄绣蓉
教学目标?:
1.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认识力度记号f,p,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3.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
2.你知道回声吗?(激发兴趣,让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回声》
1.引入:音乐家发现了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有音乐家就想到用音乐来表现回声。当然,这个作品中的回声并不是对着山谷唱歌,而是两个合唱队模拟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知道这两个合唱队是怎样配合着表现回声的吗?
2.认识力度记号:像我们刚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乐中有专门的音乐记号,叫力度记号,刚才我们在演唱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力度,f\P,(出示强弱)歌曲里表现原声的用了哪种记号?表现回声的呢?
三、?发声练习
男女声分组唱,随老师的琴声唱一唱歌曲,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一下回声。
处理:歌曲其他部分用中强的力度来演唱,表现叙述的语气。
四、学唱歌曲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友谊的回声》,先听一听歌曲,想一想,为什么叫友谊的回声?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怎么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怎么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么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1.欣赏歌曲,随音乐轻轻唱一唱歌曲。
?2.个别指导?
?A .出示:我喊一声,喊一声,噢,噢,噢。问:这个记号是什么?(PP----很弱)师生配合唱一唱,注意休止符?
B.出示:回声回声…可爱的回声。师独自唱一唱,请学生为老师伴奏(拍手拍腿)述:这里有一个休止符,表示后半拍起唱,请同学们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注意一下,这里的休止符是怎么把握的(师再唱,生伴奏)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师弹琴,生边拍手边唱,逐步脱离拍手拍腿)
3.随老师弹琴,生轻轻演唱歌曲第一段?“向着大森林”尾音指导。
4.学唱第二段,师弹琴,生轻轻唱一唱,个别地方纠正。
5.随琴轻轻唱一唱歌曲。
6.歌曲处理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我们要用怎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这样美妙的声音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回声,你现在知道音乐中是怎么表现回声的吗?对,运用了两个力度记号,那就是强、弱。除了这两个力度记号,音乐中还有一些记号也是表示力度的,也有表现力度的变化过程的,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再接着学习。
?
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基于这样的理念引导,我对“回声”这一教学内容作了如上教学设计。音乐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音乐,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音乐中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将对音乐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这是我们音乐课堂上所要追求的。因此,在课前我安排了师生表现回声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一熟悉的话题中进行交流讨论,对原声与回声进行比较,紧紧抓住两个要点形成共识:回声比原声弱回声出现的时间比原声晚。这样的认识过程,学生不仅有兴趣听,而且为后面的聆听作了铺垫。
无伴奏合唱“回声”是经典的歌曲,通过力度的强弱变化、轮唱的方式来表现回声,但是,由于学生的音乐水平有限,这样经典的合唱让他们聆听的结果却有可能是“听不明白”“听不清楚”。在这里我重点运用了“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实践后巩固。为什么会听不清楚?我们来做个实验。抓住一个简单的句子“喂朋友朋友”让学生进行轮唱的实践练习,帮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中间两个合唱队的重叠的部分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演唱方法体现的正是“原声在前,回声在后”的特点。这样的演唱方式就是轮唱。那么它是怎样表现回声比原声弱的特点的呢?我先请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再对同学分成两组进行实践的演唱练习,学生在演唱中感受了两种不同的力度,自然就对f、P的学习显得轻而易举了。
发声练习为歌曲的演唱作准备,同时也是对演唱中不同力度表现的一种巩固。歌曲演唱要抓难点。《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轻快,旋律也比较优美动听,很受学生的喜爱。这首歌曲中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乐句“回声回声,神秘的回声,可爱的回声”,抓好了这一乐句,整首歌曲的演唱就成功了一半。在这里我并不多说,而是让学生多做,在行动中感受。让他们为老师的演唱伴奏,在伴奏中感觉节奏,进而能正确地演唱这个节奏,大部分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最终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