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实验活动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第五章实验活动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化学沉淀法在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化学实验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操作提升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激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联系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强化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在化学学科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离子反应、沉淀反应等较为复杂的化学过程理解尚浅。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性强、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
本节课涉及的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的基础实验,但高中阶段的实验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更细致的操作和更强的实验分析能力。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记录的准确性等。此外,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也会影响实验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沉淀反应的动画演示。
3.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氯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等。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实验操作台整洁,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盐是如何制成的吗?”引发学生对食盐生产过程的兴趣。
-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引导:“食盐的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去除其中的杂质离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用的方法——化学沉淀法。”
-教师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粗盐提纯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化学沉淀法的原理,包括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沉淀的形成条件。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杂质的沉淀反应,让学生直观理解沉淀法的应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杂质的去除方法,并总结出实验步骤。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包括溶液的配制、沉淀的生成和过滤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教师逐一指导,确保操作规范。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与实验相关的练习题,如计算沉淀物的质量、判断沉淀反应的可行性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沉淀法在去除粗盐中杂质离子中的应用。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化学沉淀法的原理和操作,掌握了实验技能,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
1.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去除粗盐中杂质的化学方法。
3.准备下一次课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现象和数据分析。
-教师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进步。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化学沉淀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沉淀反应的条件、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不同杂质的去除方法。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粗盐提纯实验中正确选择试剂和操作步骤。
2.技能提升: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何观察沉淀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如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
3.实验技能: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包括溶液的配制、沉淀的生成和过滤等步骤。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4.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增强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学会了如何对待实验中的意外情况,如何通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