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2
《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机械设计》56 学时,3 个学分。是机械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机械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常见通用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方法,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机械产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机械零件的强度,摩擦磨损和润滑,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等。
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基本思政育人原则,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工程科学前沿,了解机械设计的新发展和新方向,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地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细心钻研,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工匠精神,同时具备积极进取和实干创新的素质。
二、结合章节
本案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的教学课程章节是《机械设计》第五章“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的第二节“螺纹连接的类型和标准连接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常用螺纹连接的类型及特点和标准连接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八种螺纹连接件;能说出螺纹连接的类型并描
述其应用。
能力目标:能选用合适的螺纹连接类型。
思政育人目标:感悟钉子精神;通过微电影《螺思》及大国工匠的人物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感悟工匠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案例意义
本案例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对螺纹连接件及螺纹连接的类型等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介绍雷锋的钉子精神鼓励学生不断钻研,积极进取,不轻易放弃同时导入本节内容;播放微电影《螺思》引发学生对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同时,通过介绍大国工匠-胡双钱的事迹,进一步让学生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培养学生善于钻研、不畏困难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教学过程实施
本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内化-巩固”等步骤学习理论知识,将知识内化,在活动中思考,在体验中学习。这是一节螺纹连接的理论课,包括螺纹连接件和螺纹连接的类型和应用两部分内容。考虑到理论知识的枯燥性,为了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讲授法、任务探究教学法、思维导图教学法。学生的学法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巩固。结合螺纹连接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本案例选取了雷锋的钉子精神及工程质量安全、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课前让学生通过搜集雷锋语录,学生感悟钉子精神,进而引出本节内容。在讲授螺纹连接的内容时,通过介绍因螺栓断裂、螺纹连接松动而引发的相关质量安全事故及微电影《螺思》,引起学生对工程安全的重视,最后升华主题。
六、教学考核评价
过程性评价:制定《机械设计》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章节检核表,列出要观察的学生行为,包括不东张西望、不打瞌睡等课堂基本行为表现;小组讨论、小组分享的积极性、自主探究主动性的等课堂主动行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学习收获表现。教师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对照他们的行为,在检核表中进行打分。如果学生符合行为要求则在评价中加分,不符合行为要求则减分。
终结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思维拓展题及论述题,在论述题中设置关于思政教育的题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体现工匠精神?
七、案例反思
1.实施效果及成果
(1)明确了课程的价值目标,提高了育人效果。较好地发挥了理论知识不说教、不枯燥,但有深度、有思想的优长,尤其是微电影《螺思》、大国工匠等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工匠精神等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2)注重课程设计,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较好地满足了对大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3)从知识、能力、思政育人这三个维度,组织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同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接地气,课堂互动感强,学生参与度高。
2.?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个别学生基础较差,无法完全进行自主研究,小组参与度不够,因此在分组是需要对学生的层次进行设计,并需要教师留意个别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
(2)学生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