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化分离经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硅胶柱层析下面介绍我现在惯用的方法:
匀浆法。
1。称量。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搅成匀浆。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装柱。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压实。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海沙是没必要的。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送谱。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干法上样,一般用于固体或粘度大的液体样品。样品用低沸点易溶溶剂溶解,加入1-3倍的粗硅胶,晾干或旋干,干燥的标准是硅胶成细粉而不粘在瓶壁上。装好的柱子上留一段溶剂,把吸附了样品的硅胶慢慢到进去,震动柱子或再加一些溶剂,把粘在柱壁上的硅胶洗下。
在装柱子的时候,不管是湿法还是干法装,用节橡皮管边装边敲打,这样可以把柱子装的比较匀,只有柱子装得匀,分离效果才能好。
一般的柱子底下的死体积太大,很多分开的物质又重新被合在一起 造成分离失败
Rf值在多少过柱比较好,还要看分离的化合物的情况。如果产物相对干净,杂质点隔得较远,Rf值可以大一点也能分离开,如果杂质点较多,tlc上距离有比较近的话,Rf值应该小一些,最好在0.1~0.2。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
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
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
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
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
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
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
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
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
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
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
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
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
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
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
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
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
);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
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
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