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茅盾《春蚕》课件.ppt

发布:2017-03-01约5.98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春蚕 茅盾 茅盾 1896—1981) 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 的生平和文学道路 1.茅盾(1896-1981)早年生平 出生地:江南水乡乌镇。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窘困,进入当时的新式文化出版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0年参加《小说月报》的改革 2.上个世纪20年代,茅盾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大革命以后,更像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兼业余文学家。 1922年后,茅盾和文学研究会的同仁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社会等方面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是1928年7月,在日本写的《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出版《蚀》。 3.茅盾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三十年代创作:《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1939年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 四十年代创作《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4.茅盾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 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 茅盾小说创作反映人生可分为三种: 一是“悲观”人生。 二是“悲剧”人生。 三是“自新”人生。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民族性。 二是批判性。 三是革命性。 文学活动 1920年,接编并改革《小说月报》,使其成为发表新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 1921年,发起并成立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理论建设: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强调“真实”。 文学批评:《春季创作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翻译: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俄国文学研究专号 《我走过的道路》茅盾生前写下的回忆录,记述了他前半生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为政治、社会、文化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主要文学成绩 1、1927—1928:处女作《幻灭》。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 《虹》(1929)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 3、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 《虹》、《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6、建国后担任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遗愿设立茅盾文学奖,三年一届:现实主义、长篇(13万字) 《蚀》三部曲 《幻灭》:革命前夕的高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 静女士、慧女士) 《动摇》: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 方罗兰、孙舞阳、胡国光) 《追求》: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章秋柳) 《蚀》的扉页上茅盾写下了这样的题词: 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我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机会。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自励。 “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 《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以章秋柳为代表。 《子夜》 “《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快天亮了。” ——茅盾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1.《子夜》的文学史评价 《子夜》既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也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还是现代文学史上率先对中国资产阶级和具有现代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及社会背景进行大规模描写的作品。 2.《子夜》的五条线索 吴荪甫和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法;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和双桥镇农民的斗争是两条副线,军阀混战和红军发展是两条潜在线索。 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吴荪甫 《子夜》:“社会剖析小说”的杰出代表 3.《子夜》在题材上,显示出“史诗性”特色:“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4.《子夜》在塑造人物上的特色: 把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来塑造。重点抓住吴的“两面性”--冷静果断,刚毅坚韧,但又色厉内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