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当代语言变异理论-变异与变素(下).ppt
第七章
当代语言
变异理论一、变异和变素(下)个体内的变异这类变异出现在同一个说话人对语言不同的使用中。它往往是因为交际场合不同、或交际对象不同、或所谈论的话题不同而产生的变异,又叫做语体的变异。比如在北京话中,单数第二人称代词有两个变素:“你”[ni]和“您”[nin]。不同的说话人,由于使用变素“您”的频率不同,而可以区分为老年人言语集团和年轻人言语集团。个体内的变异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您”好像是个体之间的变异。但同样是在北京,同一个老年人或年轻人,都可能用“你”来称呼同辈,而用“您”来称呼上一辈;也可以在同样对一个陌生的、年龄大体与自己相同的人说话时,使用“你”表示随便、亲切。而使用“您”则表示看重或疏远。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变异,在某种情况下,属于个体之间的变异;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以属于个体内部的变异。这种个体内部的变异,在言语社会或该社会的次文化集团中,往往有共同的使用规则,并不是个人可以随意更改的。外部的变异它既可以出自不同社会特征的许多个体,也可以出自同一个说话人的不同语体。有人称之为固有的inherent变异,也可以说是一种“纯粹自由”的变异。比如在北京话中,无论说话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特征,也无论是什么样的语体中,“教室”的“室”的声调,既可以发成去声,也可发成上声,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它就是北京话中一个纯粹自由的变异。类似的例子是英语中economics(经济学)形状的字母e,它既可以发成[i],也可以发成[e],也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所以也是一个纯粹自由的变异。这种变异的产生,既没有合乎音理的语音条件,也不能说与任何语体或说话人的社会特征有什么关系,所以才把它们叫做纯粹自由的变异。在调查中如果发现了这类变异,应该仔细分析:注意它在不同中时期、不同的社会集团中,是否有所不同,看看它是否反映了语音中可能出现的某种变化。因为社会中的某些次文化集团,往往会利用语言中某个特殊的成分来突出本集团的存在。而各种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又可能使它进一步扩散,从而也形成一个历时的变化。2.从变异在语言系统中出现的范围或层次来分(1)系统的变异系统的变异,往往表现为整个语言结构系统都受到这一变异的影响,从而有别于另一个语言结构系统。比如“元、辅音比例”是一个系统变异的项目,对不同的语言来说,其元音辅音比例可能是不相同的。如夏威夷语(Hawaiian)只有5个元音和6个辅音,元辅音之比接近1比1;而高加索的阿巴卡兹语(Abkhz)则只有代2个元音和近70个辅音,元辅音之比为1比35。又如,在汉语的各个方言中,也存在这种系统的变异:舌尖前和舌尖后擦音、塞擦音的对立与否,是北方方言与许多南方方言之间的一个系统的变异。北方方言(其中的西南次方言除外),一般都分别有舌尖前和舌尖后的擦音和塞擦音,而南方的许多方言,则只有舌尖前而无舌尖后的擦音和塞擦音。又如,以辅音p、t、k作为入声韵尾,是粤方言区别于吴方言的一个系统变异,因为吴方言只有一个喉塞音的入声韵尾。由此可见,系统的变异,常常构成传统语言学中民族语言之间或地域方言之间的区别。(2)分布的变异不同的语言变体中,都具有某个语言成分;但同一语言成分在不同语言变体中,有不同的分布条件。比如北京话和上海话都有[ng]这个音位,在上海话中,它既可出现在元音之前,也可出现在元音之后,还可以单独自成一个音节;而在北京话中,这只能出现在元音之后作韵尾,不能出现在元音之前当声母,也不能自成音节。[ng]对于上海话和北京话来说,就是一个分布上的变异。又比如,r这个舌尖颤音,是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都有的辅音音位,正是它在两种语言中的分布不同(在英国英语中,它只出现在元音之前;而在美国英语中,则还可出现在元音后),形成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语音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所以这种变异也是一种分布上的变异。这种变异,也可以区别不同的语言变体。只是它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不是有、无的区别,而是如何分布的区别。如果我们把有没有某个语言成分,看成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区别的话,那么,分布上的区别,自然要隐晦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是有区别的。(3)实现中的变异这种变异指的是,同一个语言系统体现在不同说话人或同一说话人的实际言语上的变异。在任何一个语言集团中,操同一种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的不同说话人,可能由于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等的区别,而在实际的言语中出现不同的变异,这已是公认的现象。比如北京的“女国音”这种主要和性别与年龄相关的变异,就属于现实中的变异。有的时候,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交谈对象,讨论不同话题时,运用同一个语言项目也会产生变异。这就是各种语体中,同一个语言项目的不同变异。文、白异读就是这种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