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规模市政结构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国债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赵来富 李嘉兴 苏建昌 目录 国债简介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 规模分析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 结构分析 综合分析 政策建议 国债简介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 ?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数据看国债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 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发行国债29810.46亿元。我国年度国债发行规模跨度很大,以下分三个阶段考察我国国债发行情况: 第一阶段:1981-1993年。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国债只用于弥补部分财政赤字,国债的发行和流通市场刚刚起步,国债的发行量平稳上升。这期间共发行国债1514.21亿元,平均每年发行国债116.48亿元,发行额最高年份是1992年,发行额为395.64亿元。 第二阶段:1994-1997年。1994年中央决定财政出现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不能向中央银行透支,从而导致了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增。同时,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国债市场的发展,国债作为一种安全、稳定的投资工具被投资者广泛认识,国债的发行量逐年增加,这期间共发行国债6799.23亿元,平均每年发行国债1699.8亿元,1994年的国债发行额为1028.57亿元,是1993年的2.60倍。 第三阶段:1998-2002年。1998年以来,由于实施增发国债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国债的发行量居高不下,这五年共发行国债21497.02亿元,平均年发债4299.4亿元。 规模分析 1、从绝对规模看,我国政府的债务收入正在迅速膨胀。 表4-1显示:国债发行规模即政府债务收入自1981年以来急剧膨胀,短短的20年的时间里,发行规模从1981年的48.6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5929亿元,增加了121倍;内债累计余额则由1981年的48.66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3139.69亿元,增加了270倍。 ——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是十分罕见的,说明政府债务融资在我国广义的政府收入体系中已经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 2、相对规模看,国债规模陷入了“财政债务重负和国民应债能力宽松”悖论之中。 国债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范畴,它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断与确定国债规模适度与否,不能只看国债本身的绝对值,还必须用国际上惯用的一些相对经济指标与经验数据来做出理性的判断。 期限结构现状 期限结构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尽管财政部对国债期限结构进行了调整,但目前的状况是,3个月、6个月和1年期的国债缺位,超长期国债存量水平非常小,这给中国的基准利率体系留下了一大片空白。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债一直采用年度发行规模管理,该管理模式要求,每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将依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以及当年财政赤字数额而定。这个发行额度一经人大批准,则成为刚性指标,不得突破也不得减少,这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不能协调一致的结果。 部分发达国家1999年国债期限分布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中国曾经有过一段“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在1979年中国政府决定重新起用国债的那一天,中国国债的累积额为零。那么,何以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演化到了今天的情况? 第一,体制改革。中国国债的重新启用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改革每向前迈进一步,几乎都要以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上的减税让利为代价。 第二,税收“缺位”。中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是以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和国家统管城市职工工资制度为前提的。由此,那一时期的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便是“税利并存,以利为主”。 第三,非规范性政府收入的冲击。改革以来的20多年间,在一系列体制转轨因素的复合作用下,中国各级政府逐步形成了预算内、预算外和制度外三个层次或者说是规范性和非规范性政府收入并存的格局。 第四,债务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