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 近代史专题 2.ppt

发布:2019-01-28约5.85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情绪激动会造成改革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可能性之间的脱节。本来,在官僚体制内部存在着人数众多的支持渐进改革的温和派,而改革者的盲目冒进,无疑会扩大与温和派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并有可能使温和派加入反对派的阵营,从而使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大大增加改革的难度。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一)国情、社情与改革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戊戌变法存在着两种前途:   一种是,变法的主导者能够积极争取温和派的支持,并在改革初期尽量减少对官僚既得利益的明显冲击,使之保持中立,避免保守派与既得利益者之间构成反对改革的政治同盟,充分利用现存体制所能提供的权力运作条件,逐步实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另一种则是,由于变法者没有采取合理的战略与策略,使保守派、既得利益者,甚至相当一部分改革温和派结合为反对变法的政治同盟,从而使改革在这种强大的政治攻势下遭到失败。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一)国情、社情与改革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慈禧与光绪:一个中央,两位首脑 自光绪皇帝于1889年亲政到戊戌变法时期,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共同分享皇权的合法性。   首先,自同治初年以来慈禧太后取得了最高权力,形成了至高的权威。   其次,光绪皇帝本人并不是嫡传的皇位继承人,其合法性来自慈禧。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个性与心理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对于最高权力的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慈禧太后在心理上对光绪皇帝具有一种无形而又巨大的威慑力和控制力。这种特殊的权力关系,使光绪皇帝并不具有一个在位皇帝所应拥有的正常权力和地位。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一)国情、社情与改革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慈禧与光绪:一个中央,两位首脑   必须指出的是,慈禧并非变法不可逾越的障碍,他允许一定程度的变革。   两位最高执政者之间潜在的紧张和矛盾,是推行变革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者和守旧者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认定自己的政治效忠选择是合法化的、光明正大的。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在光绪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抵制和排斥太后所拥有的最高权威的条件下,在太后并没有构成对改革的障碍的情况下,维新派所应采取的正确策略是:要尽可能地安抚太后,并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太后所能容忍的范围内从事变法,尽量防止两极化态势的出现,至少要在起始阶段,取得使变法运动顺利进展的必要条件。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一)国情、社情与改革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传统官僚政体条件下体制创新的“适度性” 传统政体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制定改革战略时必须考虑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如果传统政体原来已经拥有了一个大规模的官僚制度,改革官僚体制就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在亨廷顿看来,集权化的官僚帝国,如俄国、中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改革,要比日本那种分封制条件下的改革困难得多。   在分封制下,具有传统权威合法性的君主,在从事现代化变革时,可以从社会中直接地、大批地引用新人来充实自己,另起新的政治中心, 而无须顾忌传统贵族的意见。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然而,在集权的官僚政体条件下,君主固然可以提拔少数个人,但却不可能变更整个官僚阶级,否则,就会引起原有官僚的剧烈反抗。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一)国情、社情与改革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传统官僚政体条件下体制创新的“适度性” 亨廷顿还指出,传统官僚体制下的改革,也只能采取缓进的方式才可能取得成功,因为“过于激烈和过于迅速的行动,常常会使潜在的反对者转变为积极的反对者。”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一)国情、社情与改革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传统官僚政体条件下体制创新的“适度性”   改革精英切忌公开地、全面地对传统价值与意识形态宣战或与之决裂,而只能在传统规范所能容忍的限度内实施变革。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内部政治认同上的分裂和冲突的激化,使改革取得成功。 * 四、戊戌变法受挫及其策略失误   然而戊戌改革成功的巨大制约在于:一方面,改革精英集团迫于外部深重的民族危机,不得不加大速度和幅度,他们必须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以卓有成效的改革来避免外部危机的深化;另一方面,又必须采取渐进的较为平缓的方式,必须使这种改革的幅度不至于越出某种限度,以避免内部矛盾的激化 。这是一个严重的悖论,一个严峻的挑战。 * 中国近代史专题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武吉庆 一、“假设法”的运用 * 人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这种说法实际是片面的。事实上,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 从历史本体论而言,历史的确不能假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