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学习迁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学习迁移 第一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学” 第二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的定义最初由桑代克提出,他将学习迁移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迁移概括地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是狭义的迁移。 广义的迁移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第三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迁移的性质: 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的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迁移的具体内容和迁移范围:布鲁纳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迁移的程度(相似性程度):远迁移和近迁移 迁移的难度水平:加涅把学习迁移划分为“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和“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迁移的路径:高路迁移和低路迁移。所罗门(Salomon)和帕金斯(Perkins)认为,高路迁移包括有意识的思考,并把理论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低路迁移是在相似情境中自发的、自动化的迁移 。 第四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三、学习迁移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揭示学习的过程与本质;探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二)实践意义 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效果。 第五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第二节 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官能心理学):对官能进行训练 (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只有当两个学习情境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三)概括化理论(贾德):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的原理 (四)关系转换说(苛勒):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第六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五)迁移的逆向曲面模型(奥斯古德):又称三维迁移模式:迁移的性质、刺激的相似性、反应的相似性。 P206图。 (六)学习定势说(哈罗):强调学习方法的迁移。学习定势是一种学习策略,即指学会如何学习 第七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三节 当代学习迁移理论 一、认知结构的学习迁移理论 这是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知识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 三个变量:即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固性,他们影响着新知识的学习。认知结构的学习迁移理论从知识获得与运用的角度探讨了迁移发生的条件和机制,强调迁移的产生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认知结构 。 第八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图式的学习迁移理论 图式学习迁移理论的提出者季克(Gick)和霍约克(Holyoak),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问题解决领域之间成功地迁移,是因为问题解决者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图式。图式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的一般性描述,或知识表征的单元,这种单元提供了一种可以用具体问题来进行说明和扩充的框架结构。 库克(Cooker,1987)等人强调“图式的获得”和反复训练所形成的“规则自动化”两者对迁移是缺一不可的。他们认为,只有对解题操作足够熟练的人才能节省出工作记忆的空间,将有限的认知资源分配给迁移,并成功地解决问题。因此,他们认为,问题解决的迁移不仅是因为图式的获得,还有解题操作的自动化。 总之,用“图式”解释迁移,说明学生在迁移的过程中,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概括、总结和归纳,发现隐含在不同领域问题之间的相同“类型”,进而适应多种变式,才能促进迁移。 第九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二、产生式的学习迁移理论 安德森 (Anderson,1981)根据他的人类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理论提出的。这个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他认为学习迁移的本质以产生式为基本单元,通过知识编辑机制来实现的。所谓产生式,就是一个条件与一种操作相结合的操作规则(简称C-A规则)。C代表产生行为的条件、A代表符合条件的行为操作或动作。前后两项技能的产生式重叠越多,迁移量就越大。 总之,产生式的学习迁移理论一方面强调一种技能到另一种技能的迁移量取决于两者共同产生式的重叠量,另一方面强调知识编辑对产生式的获得与迁移有直接的影响。 第十页,共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三、策略迁移理论 早期的研究发现,学生能够学会策略,并能有效地使用,但是不能长时间保持,或者说不能跨情境对测量进行概括。 贝尔蒙特的研究认为,自我评价可以促进迁移。 加泰勒的研究表明,经过策略有效性的自我评价训练,儿童能长期运用经过训练的策略,并能把策略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去。 菲尔等人把策略迁移的训练分成三个阶段:测量获得的初期阶段、保持阶段和迁移阶段。 第十一页,共十七页,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