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 方差分析课件.ppt

发布:2016-11-03约1.03万字共1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SPSS数据格式 有四种多元检验方法,一般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如果不同,通常以Pillai轨迹的检验结果为准,因其结果较稳定。 例题(按多个自变量分组) 某药学工艺流程可以生产丹参素、原儿茶醛和没育得碱,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反应时间,现测得各种条件组合下的产量如下表(每种条件重复试验2次),请从中筛选出最佳生产条件。 综合各种情况,取温度120度,时间1.5小时 常用的数据转换方法: 1、对数转换: Y = lgX 或 lnX 当原始数据为小值及零时,亦可取 lg(X+1),还可根据需要选用Y = lg(X+k)或 lg(k-X)。 一般用于下列情况: (1)原始数据呈对数正态分布时(如等比级数资料),转换后可使数据呈正态分布。 (2)标准差与均数成比例时(或CV值比较接近时),可使数据方差齐性。 (3)使曲线直线化。如指数曲线直线化。 正态性检验结果 对数转换后正态性检验结果 2、平方根转换: 用于Poisson分布资料的正态化。 3、倒数转换: 常用于数据两端波动较大的资料,可使极端值影响减小。 4、平方根反正弦转换: 服从二项分布,P 30%或 70%时,使资料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 THE END 因素及效应: A 、B、C、D、E、F、G、AC、AD、BD、CD 随机效应模型 例6.7 某医科大学为研究退休老人身心健康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从所在城市的8家较大的医院中随机抽取3家医院,同时随机抽取8种职业中的2种,获得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混合型两因素析因设计模型 例6.9 为推断全国6~7岁男性儿童的身长发育是否平衡,从所有省(市、自治区)中随机抽取3个省,每个省又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类地区,各抽取12例数据,试分析6~7岁男性儿童的身长与地区和省份的关系。 THE END F (1)假设: H0: 任两组总体均数相等 H1:任两组总体均数不等 ? = 0.05 (2)将均数按大小排序 均数 26, 18, 6 组别 A B C (3)计算 q 值 根据误差自由度和(a)查q 界值表,P244 2. 共同对照组比较(Dunnet t检验) SE = 1.33 tAB = 0.94 a =1(不包括对照),v = 14, 查附表6, 得0.05界值为:2.14 P0.05 tAC = 4.61 a = 2, v = 14, 查表得:P0.01 若A、B两因素安排于1、2列,如果A、B存在交互作用,就表现在第3列上,此时,第3列上就不能安排第3因素了。若在第3列安排了因素C,则第3列既是C的主效应,又是A、B的交互作用,导致效应的混杂。若A、B不存在交互作用,第3列可安排因素C,第3列也可空着,作为误差的计算来源。 * 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是利用一套规格化的正交表,将各试验因素、各水平之间的组合进行均匀搭配,合理安排,是一种高效的、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   适用情况: 当试验涉及的因素或效应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而且因素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时。 正交设计与析因设计的区别 析因设计:是各因素各水平全面组合的设计。 正交设计:是各因素各水平部分组合的设计。 正交设计能成倍减少试验次数,但是以牺牲部分因素间交互作用为代价。 (一)基本概念 1、正交表(Orthogonal Layout): 每张正交表的表头都有一个符号,一般写法为 LN(mk) N代表实验次数;m 代表各因素水平;k代表最高容许安排的试验因素及其效应数(包括误差项)。 如L4(23)正交表 最多可安排3个两水平的因素,要作4次试验。 如L16(41,212)正交表 最多可安排13个因素,其中1个因素为4水平,12 个因素为2水平,要作16次试验。 正交表的特点: 1)每一列中各水平出现次数相等; 2)对任意两列,每对出现次数相等。 2、交互作用表: 对应于每一张正交表都有一张交互作用表 3、表头设计: 根据分析要求,选用合适的正交表,把各因素安排在各列的过程称为表头设计。 要考虑各因素主效应的安排和因数之间交互作用的安排,同时还要考虑方差分析中误差的来源途径。 误差估计途径: (1)由空列获得; (2)由重复试验获得。 例:研究者打算分析A、B因子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用AB表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