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建设史第三章明清.ppt

发布:2018-02-26约2.43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三 章 第四节 明 清 时 期 城 市 建 设 社会经济的发展(书P119-120) 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北京)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明 南 京 明 南 京 概况: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祖籍句容(属金陵地区),在元末农民起义的群雄逐鹿中,成为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下元大都,统一了中国,下昭“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朱元璋用21年时间修建了南京城, 1378年,朱元璋宣布废去北京,改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朱明王朝则是第一个立都江南而完成统一大业的王朝。 城市布局: 明代南京包括宫城、皇城、应天府城和外郭城。皇城环绕在宫城之外,京城按山川、江湖地理形势因地制宜而建,外郭利用丘陵岗阜的有利地势建造,墙体以构筑土墙为主。 明南京城市建设特点: 1、利用自然(江河、山川、丘陵)作为天然屏障,整个城市顺应自然自由布局,呈不规则形状。 2、皇城、宫城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又加以发展,皇城、宫城布局方正 3、宫城居皇城中,依从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明 北 京 二、城市布局 1、中轴线: 外金水桥 内金水桥 永定门—正阳门—中华(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三殿—乾清门—后寝三殿—坤宁门—景山、后花园——玄武门—地安门—钟鼓楼 午门——坤宁门:紫禁城、宫城 天安门—地安门:皇城 城郊设祭祀的坛庙,通过对称环绕的手法突出宫城的位置。 2、布局分为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以宫城为中心,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玄武门外建内市。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制 宫城按前朝后寝布置:以乾清门(路门)为界,外为朝,内为寝,乾清宫为正寝。符合“前朝后寝” 三、规划特点 整个以宫城为中心 宫城按前朝后寝布置 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8公里的轴线,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闕直达三殿,延伸至景山和钟鼓楼)祖庙社稷郊坛里坊基本沿轴线对称布置。 整个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 明北京 四、规划分析 甲、总体规划 (图) 1.总的说,不仅保持了元大都规划所秉承之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结构传统型式,而且由于调整城址,使宫之规划位置,更符合“择中立宫”之制要求。 2.以宫之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之主轴线。 3.整个城市实系由两大综合区所构成,本传统的城廓分工概念,以城充作政治活动综合区,除郊坛外,凡政治属性之各种功能分区,基本上均环宫聚集于此。以廓作为经济活动综合区。 4.政治活动综合区之各种政治属性的功能分区,以及环城各种郊坛,均视其礼制等级,结合方位尊卑,来厘订其规划位置。经济活动综合区按经济活动规律进行安排。 5.就整个城市布局而言,由于宫居城在北,主体市居廓在南,恰恰与元大都布局相反,而致形成市南宫北的规划格局。 明北京 乙、分区规划 继承传统的,以功能分区为基础,聚集若干同类属性功能分区而为综合区之两级分区制而规划的。 I.政治活动综合区 此区以宫廷区为主体,凡具有政治属性之功能分区,如官署、官府府库、官府手工作坊、京卫卫所、权贵府邸以及文教等区,统纳入此区之内。 Ⅱ.经济活动综合区 (图6-17) 分析外廓内涵,除天坛及山川坛(地坛)及一些卫所营房所在之正南坊,可视为政治活动综合区之延续外,其余各坊,基本上都属经济活动属性之功能分区,此中有手工作坊区、商业区和工商业者居住区,不过手工作坊多与商肆交错并存,只能据其主要内涵而定,很难截然划分。 明北京 丙、宫廷区规划(图6-18) 第一,本营国制度择中立宫之制,展拓南城,以调整宫城的规划位置,使之得以处于全城最尊之中央方位,以突出宫城的核心地位。 第二,据营国制度“左祖右社”之制及宫廷区构成模式,调整宗庙和社稷的规划位置,与宫城前之外朝联成一体,构成宫前小区,以为宫城小区之前导,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宫廷区。 第三,改革旧皇城以太液池为规划核心的布局,将宫集中于宫城,以为皇城之核心。 第四,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宫城的朝寝。前三殿为朝,后三殿作寝,再北则为后苑。 第五,由于南城拓展,仿明中都及明南京之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