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讲述.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
产生的社会背景
《周礼·考工记》据研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式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文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传承后世。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战争的频繁以及筑城与攻守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高潮。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
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是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行的井字形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即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
匠人营国制度
营国”的含义实质上便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
邦有大小之分,城亦有不同规模之别,以保持国野应有的比例关系
城邦系以城为组织核心,故城当是城邦的控制中心。
上述三项都是营国的重要宏观规划体制。
规划概念和规划理论:
规划概念:“筑城以卫君”
规划理论:“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 不勤。”——《国语·楚语》。
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一,营国宏观规划体制
国野规划、都邑建设以及统治据点网络三项体制所组成。
第二,城(“国”)的规划制度
西周营国制度三级城邑的规划制度,系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厘订的。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周礼考工记所述的王城规划结构
周礼考工记的发展演变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原未注明作者及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经齐人之手完成的。今见《考工记》一书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出现的。
《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后者早佚。据说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喜欢收集先秦经典,为购求此篇,曾费千金而不得,不得已乃以《考工记》补之。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
《考工记》中备载百工所作所为,都城的建设为一代大典,也在撰述之中。《匠人营国》就是为此而作。所说的国就是都城。
周礼考工记的特点
《周礼考工记》内容全面而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庙社、市里、道路规划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上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匠人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黄权至上的理念。它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基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额深刻的影响,在此后的几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大多以此为基础发展变革。
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
唐长安城很明显的遵从了周礼考工记匠人
营国制度的规划理念。是在太子左庶子宇
文恺的规划下建 设的
唐朝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国
力衰减,最后在一系列农民起义过程中被推
翻,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使城市和建筑
的发展又陷入停滞状态。
隋文帝在长安建都时,决定放弃原来的汉
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
隋亡后,唐朝仍在这里建都,改名长安城,
后有屡建,但城市基本轮廓仍和隋唐初建
城时相同。
唐长安城的规划特点
轴对称的布局,宫城居中,对称严谨,突出
了宫殿的位置。
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
有“南面为王”的含义。
宫城南面是皇城,宫城、官府、居民严格区
分。
宫城正门有三个门道
两条横轴和中轴线两次相交在主要城门处。
祖庙和社稷坛在皇城内的左右,完全合乎
“左祖右社“的城制。
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
隋唐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