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建设史.doc.doc

发布:2018-07-04约2.05万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绘图题1、《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132、汉长安城平面图 293、曹魏邺城平面图 384、隋唐长安城平面图 485、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746、元大都平面图 1147、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138 1428、从辽南京到明清北京的城址变迁示意图二、名词、术语1、王城规划: 对王城的形制、规模、结构模式等的营建,《周礼?考工记·匠人》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最早涉及。2、三朝五门:《周礼》有三朝五门的记载,“三朝”就是外朝,治朝,燕朝或称大朝,常朝,日朝,分别用以处理特殊政务、重大政务或日常政务。“五门”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但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3、汉长安城: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修建长安城,之后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 4、曹魏邺城:城址在今河北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是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建的王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邺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南北轴线的都城。5、隋唐长安城:隋统一全国后,因原汉长安城宫殿破坏严重,决定在原汉长安城东南另建新城。宫殿坐北朝南,当时称为“大兴城”, 唐朝建立后仍以此为都城,称长安城,并不断修建和扩充。因始建于隋,建成并兴盛于唐,故一般称为隋唐长安城。 6、北宋东京城:东京城位于今河南开封,是宋代都城。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大运河中枢地段,邻近黄河与运河的交汇点。选址考虑水运交通便利。由宫城(子成)、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城相套。宫城也称皇城,是宫室所在地。内城为居住区,由于其拥挤,道路狭窄加筑外城。宋东京城城市结构完成了由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过渡,商业繁荣。城市管理如疏浚河道、修桥铺路、建置防火设施、设立各类服务行业等,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7、元大都:元代都城遗址,在今北京小平原,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城市形制为外城,皇城与宫城,皇城位于南部中央地区,宫城位于整个大都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北京城的前身。8、明清北京城: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凸字形的北京城,外城在南,内城在北。皇城居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皇城内除宫城外,还包括景山、太庙、社稷坛、西苑三海。明清北京内城沿袭元大都棋盘式的道路网,街道走向多为正南北、正东西。明清北京的居住区是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住宅地段。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9、《平江图》: 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此图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地图的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了地图的平面精度和建筑物的立体效果。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10、子城——罗城制度:即统治机构的衙署、邸宅、仓储寅宾与游息、甲仗、监狱等部分均集中于城垣围绕的子城(内城)内,其外更环建范围宽阔的罗城(外城)以容纳居民坊市以及庙宇、学校等公共部分。控制全城作息生活节奏的报时中心──鼓角楼,即为子城门楼。这种方式及其变体曾是自两晋以后起本世纪初中国州府城市形制的基本模式。11、里坊制: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12、御街:北宋和南宋都城的主要干道,是都城的中轴线,是皇帝祭祖、举行南郊大礼和出宫游幸往返经过的主要道路,所以称其为“御街”,也称御路,天街或者宋端礼街。13、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14、一道三涂:一种道路制度,道和涂都为道路名称,两条排水沟将大街分为平行的三段,涂的宽度为车轨的9倍。三、论述题1、《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内容“匠人营国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