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pdf

发布:2024-08-09约3.9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

摘要: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

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

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

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

只有“量”的差异。

关键词:视力残疾心理特点沟通技巧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现有1233万视力残疾人,且其中绝大部分是盲人。

这一群体的心理特点如何?我们应如何跟他们进行有效沟通?这正是本文探讨

的重点。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领域。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

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那么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又是如何的呢?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

(信息)。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

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

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

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

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那么,丧失了

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

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

二、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

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

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

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

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

较高的听觉记忆力。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

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因此,视力残

疾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安静,手机静音等。否则,视力残疾运动员可能

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认为是裁判员的声音而做出犯规动作。

2、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触觉感受性比普通人群

要高些。视力残疾人士通常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

结构、温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

3、依靠视觉以外的信息形成空间知觉。

视力残疾人士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

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有些视力残疾人

士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主动地回避绕开障碍,好像看见了一

样。因此,不要随意改变盲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4、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知到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

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如视力残疾人士认

识铜,他可以利用触摸来感知铜的硬度、温度,可以敲打铜块,听到铜所发出声

音,但他不能感知铜的光泽、颜色,很难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当别人

说“铜色”、“古铜色”时,他就很难理解。

三、视力残疾对个体注意的影响

1、有意注意增强。

视力残疾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有意注意有所加强,其中,视力残疾人对

听觉注意更为突出。

2、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

一般对明眼人而言,对方的衣着、服饰、神态等发生变化时,都会使注意受

到干扰,而视力残疾人则不受这些视觉方面的刺激,仍旧能够做到凝神定气“洗

耳恭听”。

四、视力残疾对个体记忆的影响

1、一般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先天盲的视力残疾人完全没有视觉表象,他们对颜色、明暗、空间透视没有

概念,对人的表情缺少视知觉表象;后天盲的视力残疾人失明前获得了一些视觉

表象,但因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弱化甚至消失。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人,可获得

一定程度的视觉表象。所以,其记忆一般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2、机械识记的能力较强。

在识记方法上,视力残疾人机械识记的能力较强,短时记忆的广度常优于同

龄健全人,并且依靠敏锐的触觉能够分辨和熟记各种常用物品的特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