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docx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
(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
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但是,他们可以形成听觉想象。视力残疾人常常将常人所不注意的声响信息或语词连贯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譬如通过对话、音效的倾听,以及专业人士的解说,视力残疾人完全可以欣赏一部电影。
2、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由于个体的想象是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先天或早期视力残疾人士很难产生色彩斑斓、景色如画的想象。
(五)视力残疾对个体思维的影响
1、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视力残疾人士的语言发展通常不会受到视觉缺陷的影响,他们往往善于借助于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并且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
2、思维受到一定的影响。视力残疾人士在实践的时间、范围和多样性上不可避免受到限制,其内部活动动力也因为视力残疾相对有所减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视力残疾人士的思维发展。如由于缺少视觉表象,对事物的感知受到局限,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
(六)视力残疾人士的语言特点
由于视力残疾人的语言发展一般不会受到视觉缺陷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与常人无异,并且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
1、口语发展好。视力残疾人由于听觉功能正常,因而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同龄健全人的水平。在书面语方面,全盲人需要使用盲文,有残余视力的人可以凭借助视器阅读印刷体文字。
2、盲文。盲文又称点字,国际通用的点字由6个凸起的圆点为基本结构组成,是专供盲人摸读、书写的文字符号。1829年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oulsBraille,1809-1852)发明,国际上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盲文(Braille)。
点字盲字,在纸面上有的凸起,有的不凸起,形成64种变化,即64种符形,在每个符号(单位称“方”)左右两列,每列各三个点,从左边自上而下叫做1、2、3点,从右边自上而下叫做4、5、6点。
(1)数字盲文
解读:每个数字的盲文前面都有个“3456”点符形,是数号,表示后面的读作阿拉伯数字。
(2)英语字母盲文(英语一级盲文)
解读:英语盲文a-j都只是用了1245点位,和数字的点位一样;k-t是a-j下面加上第3点。
(二)视力残疾对个体个性心理的影响
目盲带给视力残疾人的不仅仅是身体、运动、认知发展的影响,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视力残疾人自身对目盲的接纳程度是影响人格建构的内部因素。参加残奥会的盲人运动员应该说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能够理智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残疾,在体育运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生活的乐趣。但是,如果视力残疾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陷,因残疾而封闭自我,主观上不积极地与人交往,客观上受活动不便、活动范围有限的影响,这种隔离于社会的生活方式,将会制约健康人格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