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pptx
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演讲人:日期:
目录02实验室检查技术01基础诊断方法03影像学检查手段04内窥镜检查体系05病理学诊断路径06功能评估专项
01基础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要点患病时间及病情发展既往病史泌尿系统症状药物过敏史了解患者起病时间、病情进展以及曾经接受过的治疗情况。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了解患者是否曾患过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等,以及家族遗传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尤其是对抗生素、利尿剂等药物的过敏情况。
体格检查项目腹部检查观察腹部形态、皮肤颜色、有无腹部包块、触痛等。01腰部检查检查腰部有无叩击痛、脊柱有无弯曲、肌肉有无紧张等。02生殖器检查观察阴茎、尿道口、阴囊、会阴等部位有无异常。03直肠指检通过直肠指检了解前列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及压痛等。04
尿液常规分析尿液颜色与透明度正常尿液呈淡黄色透明状,异常时可呈现红色、白色、黄色等颜色。尿液成分分析通过尿液成分分析,了解尿液中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红细胞、白细胞等物质的含量,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尿液细菌学检查通过尿液细菌培养,了解尿液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帮助诊断尿路感染等。尿液沉渣镜检观察尿液中的沉渣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助于判断肾脏及泌尿系统的病变情况。
02实验室检查技术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肾脏滤过功能的指标,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肌酐(Creatinine)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肾脏受损时尿素氮水平升高。包括钠、钾、氯、钙等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状况,肾脏对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具有调节作用。尿素氮(UreaNitrogen)反映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尿酸过高可能导致痛风。尿酸(UricAcid解质及酸碱平衡
尿培养与药敏试验尿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支原体、衣原体检测检测尿液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确定感染源和细菌种类。测试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用于诊断真菌感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采用PCR技术检测尿液中的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
肾功能评估方法肾小球滤过率(GFR)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肾脏清除某种物质的能力来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功能检查包括尿比重、尿渗透压、尿糖等指标的检测,用于评估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肾图检查通过放射性核素扫描肾脏,观察肾脏的血流灌注、功能分布和排泄情况。肾活检通过穿刺取出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金标准,但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03影像学检查手段
超声检查应用场景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用于检查肾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结构,以及诊断肾囊肿、肾结石、肾积水、肾肿瘤等疾病。检测输尿管的扩张、结石、梗阻、肿瘤等病变。诊断膀胱结石、膀胱肿瘤、膀胱憩室等膀胱疾病,同时测定膀胱残余尿量。用于测定前列腺大小,诊断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
CT/MRI影像解读01CT检查具有高密度分辨率,能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的轮廓和病变,对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肾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02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常用于肾脏肿瘤、肾囊肿、肾盂积水等疾病的诊断。
静脉尿路造影技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尿路的充盈和排泄情况,了解肾脏功能,诊断尿路梗阻、结石、肿瘤等疾病。排泄性尿路造影通过膀胱镜或输尿管导管注入造影剂,显示尿路的形态和通畅情况,主要用于诊断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狭窄、输尿管结核等疾病。逆行性尿路造影0102
04内窥镜检查体系
患者需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对会阴部进行常规消毒,使用表面麻醉药物麻醉尿道黏膜。在直视下,沿尿道插入膀胱镜,注意避免尿道损伤,观察尿道黏膜是否光滑、有无赘生物等。充盈膀胱后,按顺序检查膀胱各壁及膀胱颈部,观察膀胱内有无结石、肿瘤、异物等病变。操作轻柔,避免损伤膀胱黏膜,如需取活检,应避开膀胱壁血管丰富的区域。膀胱镜操作规范术前准备插入膀胱镜检查膀胱术中注意事项
输尿管镜适应症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狭窄输尿管肿瘤其他原因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尤其是直径小于2cm的结石,可采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可用于输尿管狭窄的扩张、放置支架或进行狭窄段内切开等手术。辅助诊断输尿管肿瘤,并可在输尿管镜下取活检,明确肿瘤性质。如输尿管异物、输尿管周围炎等,也可通过输尿管镜检查进行治疗。
诊断肾盂、肾盏结石治疗肾盂、肾盏结石肾盂镜可直接观察肾盂、肾盏内结石的数目、大小、形状及分布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较小的结石,可在肾盂镜下直接取出;较大的结石,可采用碎石设备将其击碎后取出。肾盂镜临床价值观察肾盂、肾盏黏膜肾盂镜可观察肾盂、肾盏黏膜有无水肿、充血、糜烂等病理改变,有助于诊断肾盂肾炎等疾病。收集肾盂尿对于尿液检查异常的患者,可通过肾盂镜收集肾盂尿进行细菌学、细